汉初政局。
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政策下出现的。从刘邦开始一直到汉景帝,汉朝治国者一直倡导与民休息的理念。在政策方面,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给予诸侯国很大的自治权;经济政策方面,鼓励农耕、轻徭薄赋;社会政策方面,坚持抑制豪强,以德化民;对外政策方面,厉行和亲弭兵。在楚汉战争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整个社会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步达到了国富民强。
而文景盛世中正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世风的败坏令有识之士十分担忧。“文景之治”盛世下深层的社会矛盾,我们还可以从当时贾谊的《治安策》中窥见一斑。
贾谊说:秦要统一天下,实行商鞅的变法,弃绝礼义仁爱,秦的功业虽成,但是倡导功利,使社会风俗败坏:聚众辱寡,以诈欺诚,恃强凌弱,年轻人欺负年老人,社会混乱达到极点。现在虽然是汉朝,秦朝遗留的风俗并未改变。如今世人追求奢侈,竞相攀比,朝廷对此没有定制,致使人们抛弃礼义,丢掉廉耻,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可以说月异而岁不同。人们做事唯利是图,最严重者为了利益去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兄弟。盗贼敢于割断窗帘、门帘进入内室,甚至偷走高祖、惠帝两庙的器具,竟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大都市抢劫官吏,夺取钱财。还有的伪造文书,骗走国家粮库近十万担粟米,敛取民赋六百余万钱。有的还乘坐驿车,周游郡国,招摇撞骗。这些人寡廉鲜耻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可是我们朝廷大臣,只把地方官员不在规定期限内向朝廷上交统计数字的文书作为重大问题,对于风俗的恶化、世风的败坏,却熟视无睹,没有引起警觉,反而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事。
贾谊(前200—前168年),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即有才名,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满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三十三岁忧伤而死。其著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治安策》《吊屈原赋》等。
贾谊希望汉文帝能重视礼仪教化,但汉文帝只是部分地采纳了他的意见,整体上仍实行道家无为的施政方针。才华横溢的贾谊受到丞相周勃、太尉灌婴等权臣的极力抵制,很快就被排挤到地方,英年早逝。
道家思想也受到各诸侯国王的尊崇。淮南王刘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组织撰写的《淮南子》囊括了多家思想,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他希望汉朝廷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这样,诸侯国会有更大的自由,可以更好地发展,可以更好地拱卫中央朝廷。然而事实上,以吴、楚、齐为代表的诸侯国的领地几近“天下之半”,诸侯王国的人口也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这种政治格局不仅使政府大量的纳税人口被剥夺,国家财政被严重侵蚀,而且使诸侯王国逐渐强大,独立倾向明显,也使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时刻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
清刻本《淮南子》
汉景帝时,曾到伏生处学习《尚书》的晁错已成为御史大夫,他强烈地意识到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明确提出了削藩建议,并得到汉景帝的支持,不料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虽然被迅速平定,但汉王朝与诸侯国间的矛盾仍然尖锐,儒家主张的积极有为、大一统的思想也与道家无为而治、守旧因循的保守思想产生了激烈的交锋。
在武帝独尊儒术前,两个学派的确发生过激烈碰撞。
《圣庙祀典图考》中的伏生
辕固生因为传习《诗经》,曾在景帝时做了博士。有一次,辕固生和道家的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辕固生反驳说:“不对。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顺应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理应身处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臣子,理应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而南面称王,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那么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这时汉景帝听不下去了,于是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于是这场争论停止了。自此以后学者再不敢争辩汤武革命的事了。
《周易》书影
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有一次召来辕固生,问他读这本书的体会。辕固生说:“这不过是俗人的言语罢了。”窦太后恼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内容如同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生入兽圈刺杀野猪。景帝知道是太后发怒而辕固生直言并无罪过,就给了辕固生一把锋利的兵器。辕固生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一刺,野猪便应声倒地。太后无话可说,只得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