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
1
最近几年读过的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毛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如果让我从二者之间选出一位,时下,我会选择毛姆。并非因毛姆的作品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好,而是他的作品我看得更多一些,对他了解也更多一些。
这两位作家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作品都采用叙事的外在手段,来洞察灵魂的深渊。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某一哲理的寻找,他们或直接给出答案,或通过客观描述,让读者领悟其中的答案。这些对于人类生命与灵魂解脱的终极思考,给无数在人生路途中迷失自我的人指引方向。他们的作品,也因此而熠熠生辉。
所以,我认为世界一流的作家,也是一流的思想家。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我的结论是武断的,但我坚持这一观点)
尽管如此,毛姆依然戏称自己是二流作家。在《作家笔记》里,毛姆有对自己冷静的剖析:“我绝算不得天赋异禀,但胜在个性鲜明,好歹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我起码能把眼前的东西看个清楚。一流作家可以看透砖墙,可我还远没有那么犀利。”
毛姆显然是谦虚的。事实上,世界文坛中真正对普通读者(而非作家、批评家等专业人士)影响深远的作家为数不多。而毛姆无疑是其中之一。他并不是看不透砖墙,而是没那么犀利。在他的作品中,即便是反面人物,也不会被他贬得一无是处,他总能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缺点点到为止,而对于优点,他绝不吝啬笔墨去赞扬。这在《刀锋》中尤为明显:
他把拉里捧得很高,但并不把艾略特那个“大大的势利鬼”贬得很低;他对放浪形骸的索菲只有同情,他不但不鄙视她肮脏的肉体,还赞扬她高尚的灵魂;他把模特兼妓女的苏珊当做朋友,并为她能有一个归宿而欣慰;他对头脑简单的格雷绝少挖苦,而突出他的忠厚和慈爱,甚至写出“如果天上有个上帝的话,那么格雷是非常接近上帝的”的描述……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毛姆的一些思想观念。翻译家周煦良先生的一个总结很准确,他认为毛姆的道德观和我国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相似。
然而,这些细节的思想流露,虽然让我受益匪浅,却不能让我感到“灵魂的震颤”。毛姆作品中最值得回味的,是他对于人生终极追求的思考。从《人性的枷锁》到《月亮和六便士》再到《刀锋》,毛姆无一不是在探索与思考。
在漫长的91年生命旅程中,毛姆不仅亲历了一战、二战,并且游历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探索人生、探索世界。而他所有的思考,凝聚成了这些永垂千古的作品。
2
今天,我仅就《人性的枷锁》和《刀锋》两部作品,试图寻找困扰着无数人的问题:人生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如果仅从个人喜好来讲,两部作品中我更喜欢《人性的枷锁》。但我不得不先说一说毛姆先生晚年的作品《刀锋》。
《刀锋》的主人公拉里和毛姆有些许相似之处,虽然毛姆写的完全是另一个人。
毛姆一生喜欢游历。从他接受安德鲁·朗格的错误劝告开始(为写历史小说而游历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晚年。在19世纪20年代,他曾漫游南海群岛,并在塔希提岛发现印象派画家高更画的窗板,回到欧洲后便写了以高更为主角的《月亮和六便士》。他继续游历远东、美国、欧洲、北非等地。他最喜爱的小说《寻欢作乐》,以及他晚期的代表作《刀锋》均是在他不断变换生活场景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刀锋》中,拉里游历了许多国家,最终在印度得到他一直苦苦追寻的答案,这一细节不如说是毛姆本人的一些经历和领悟。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一句话: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迦托—奥义书》
这句话无疑是《刀锋》名字的由来,而这整本书,都是在诠释灵魂的“得救之道”。
这部小说最核心的一章就是第六章。虽然毛姆说即便不读这一章,也不会影响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但他随即补充一句,如果没有这一章(他和拉里的对话),他也不会写这本书。
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不得不简单介绍一下拉里开始这一场“灵魂之旅”的原因。
拉里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飞行员。在军队中,他结识了一个爱尔兰郝友,这个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于是,他开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一战结束,拉里从战争中平安归来后,他变成了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他“不务正业”:不找工作,也不接受别人介绍的工作,而是整体泡在图书馆里读书。而且,他为了追寻困惑自己的答案,离开了他的未婚妻,只身来到巴黎。
初到巴黎,拉里做了什么呢?他一天看8-10小时书,去巴黎大学听过课,把法国文学里所有重要的作品都看了,而且能看拉丁文,至少能看拉丁散文。也略懂一些希腊文。
他读这么多书,是想“弄清楚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我想要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灭,还是我死后一切都完了”。
作为21世纪的我们,对拉里的行为也许不会吃惊。但在上个世纪,这显然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儿就十分接受不了。从伊莎贝儿和拉里在分手时的一段谈话,没读过这部书的人就能知道当时法国主流社会人群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家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个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样好,是什么滋味?拉里,你可知道买你朋友穿厌了的旧衣服穿,和感到人家可怜你送你一件新衣服,是什么滋味?我甚至于连去一家像样的理发店做做头发也做不起。我不要坐电车和公共汽车到处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车。你想,你在图书馆里看书,我成天干的什么?逛马路,看橱窗,还是坐在卢森堡博物馆的花园里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闯祸?我们连朋友都不会有。”
读完这段话,想必大家对伊莎贝儿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没有对伊莎贝儿做任何主观的批判,也没有对拉里做任何颂扬,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为了给读者创造一个可以客观评价一个人的环境,毛姆将故事背景置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代。这是一个被公认的欧洲中心主义的黄昏时代。在这个时期,世界文学中心虽则仍在欧洲,而欧洲的文化中心,在毛姆看来,无疑在法国,但它已经不能给来此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以满意的回答了。拉里在巴黎博览群书,学会了几种语言,但是,巴黎和法国只成为他的中途岛。他最后带回去的不是恩夏母神甫要把他当迷途羔羊圈回去的天主教,也不是他想从波兰矿工考斯第口中探听的神秘主义,而是印度的吠陀经哲学。
3
《刀锋》中拉里的生活原型:维特根斯坦
一个生长在西方世界的青年,为何经历了千山万水,在东方找到了什么样的灵魂得救之道?
这应该是东西两个世界的不同精神生活和哲学思考决定的。西方人认为最明智的生活方式是在肉体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而印度人认为这恰恰是西方人所没有做到的;认为西方人有了许许多多的发明,许许多多的工厂和机器以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想把幸福建筑在物质上,但是,幸福的取得并不靠这些,而是靠精神。而且他们认为西方人选择的道路是毁灭的道路。
正如拉里说的:“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我只是认为我们把理想放错了地方,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
说到这里,拉里多年来的所作所为终于有了一个最合理的解释。作者无需写任何多余的字去赞扬拉里灵魂的高洁,在喜爱奢靡生活、自私自利的伊莎贝儿和为了混迹上层社会、一生不知所悟的艾略特面前,拉里才是一个真正看透生命、有人生理想的人。而他的人生理想,完全不需要金钱来证明。因为金钱,只服务于肉体。
《刀锋》中,除了解密了人生的终极追求,还对善与恶、生命轮回、真我、智慧、金钱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辩证地分析思考。
为了不“曲解”原文中的精髓,我以摘录的方式呈献给大家。
世界上为什么有恶?
世界并不是上帝创造的,因为无不能变为有;世界是永恒的一种表现;这还罢了,可是,他接着又说,恶和善一样,都是神性的直接表现。
我觉得一个万能的造物主如果不准备给他创造的众生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和精神食粮,他还是不创造的好。
如果他(上帝)创造的人类使他们能够犯罪,那就是他要他们犯罪。如果我训练一只狗去咬闯进我后院来的生人的咽喉,它咬了生人的咽喉之后,我再去打它,那是不公平的。
生命可以轮回吗?
印度教认为宇宙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而是永远从成长到平衡,从平衡到衰落,从衰落到解体,从解体到成长,如是以至无穷。
“印度教徒认为这种无完无尽的周而复始,其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他们会说这就是绝对的本性。你晓得,他们相信生死是一个阶段,其目的是对灵魂的前世行为给予惩罚或者奖励。”
“轮回是不是指灵魂从一个身体转到另一个身体,并且根据前生的功过没完没了地经历下去?”
“想来是这样。”
“可是,你知道,我不但是我的灵魂,也是我的身体。谁说得了我之所以为我,有多少是我的身体碰巧造成的。拜伦不是因为碰巧生了一只畸形的脚会是拜伦吗?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因为碰巧有羊痫风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吗?”
“印度人不愿意说碰巧。他们会说是你前生的所作所为,才使你的灵魂投进一个残缺的身体。”
解脱之道是什么?
你要尝尝糖的味道,你并不要变做糖。
印度的圣徒有鉴于人类的软弱性,承认通过爱和通过工作也可以得到解脱,但是,他们从来不否认最高但是最艰难的途径是通过知识,因为知识的工具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即他的理智。
他教导说,人都比他自视的为高,而智慧是解脱之道。他教导说,要脱离苦海并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去掉一个我字。他教导说,行事不怀私心使心地纯洁,责任为个我并入大我提供机会。
世界会终结吗?
世间万事都有个完,我们除非是傻子才要求事物永久不变,但是,如果我们不抓着手里的东西及时享受它,肯定说我们就更傻了。如果变易是事物的本性,我们会认为把这一条作为人生哲学的前提,是最合情合理了。我们谁也不能两次濯足于同一的河流,然而,河水流去,继之流来的水仍旧一样清凉沁人。
金钱的意义是什么?
你大约忘记钱有一个最大的用处,就是节省时间。生命太短促了,而我们要做的事情是那样多,所以一分钟也不能浪费。(毛姆)
钱能够给我带来人世上最最宝贵的东西——不求人。(毛姆)
“钱对你来说意味着自由,对我则是束缚。”(拉里)
性与爱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真的爱他,我就会把世界不放在眼里。
爱情是个很不行的水手,你坐一次船,它就憔悴了。当你和拉里之间隔开一座大西洋时,你会意想不到地发现,在启程以前,好像无法忍受的苦痛,也变得轻微了。
大多数人在恋爱的时候会想出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认为照自己的意旨行事是唯一合理的举动。我想不幸的婚姻那么多,就是这个原因。
克服肉体欲望的最好办法往往就是让它得到满足。
“一个女子只有一个法子能抓住男人,你是知道的。让我再告诉你一点:她要抓住男人不在乎第一次和他睡觉,而是看第二次。如果一个女子抓住了一个男人,那么,就此永远抓住他了。”
“道德家总想说服我们,把性的本能和爱情看作是两码子事。他们总倾向于把性说成是一种附带现象。”
“有些心理学家是这样看的,认为意识是伴随脑的活动出现的,并且由脑活动决定,但是意识对脑的活动并不产生任何影响。意识就像水里的树影,离开树不能存在,但是对树丝毫没有影响。有人说,没有热情也可以有爱,我认为是胡说;他们说热情没有了,爱仍旧可以存在,他们指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感情,好心,共同的爱好,兴趣,和习惯。特别是习惯。两个人可以由于习惯继续发生性关系,就像到了吃饭的时候肚子觉得饿一样。当然,人可以有欲望而没有爱。欲望并不是热情。欲望是性的本能的天然结果,它比人这个动物的其他功能并不更重要些。所以有些做丈夫的在时间地点适合时偶尔放纵一下,他们的妻子那样大惊小怪,实在愚蠢。”
“爱没有情欲,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而且情欲并不是由于满足而是由于阻挠变得强烈的。……”
“情欲是不计代价的。巴斯噶说感情有其为理智所不理解的理由。如果他的意思是我设想的那样,那就是指情欲控制着感情的时候,感情就会发明一些不但言之成理的理由,而且可以充分证明世界在爱的面前可以为了爱完全毁掉。它使你相信牺牲荣誉是值得的而蒙耻受辱是便宜事情。情欲是毁灭性的。它毁掉安东尼和克莉娥彼特拉,毁掉特里斯丹和绮瑟德,毁掉巴奈尔和吉蒂·奥赛。如果它不毁掉人,它就死掉。到了那时候,一个人才会废然若失,发现自己虚掷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熬受因妒忌引起的剧烈痛苦,蒙辱含垢,忍气吞声,把自己的全部柔情蜜意,自己灵魂的全部财富,都浪费在对方身上,而对方不过是只破鞋,一个蠢货,是自己制造许多梦想的一个借口,连一块橡皮糖都抵不上。”
结婚要有两个人才行,正如吵架要有两个人才吵得起来一样。
结婚仍旧是女人的最最满意的职业。
幸福的婚姻唯一倚靠的就是双方绝对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