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心理账户的日常应用

2019年5月31日  来源:水伯 作者: 提供人:zhebei45......

称为「贪图享乐的财富操盘手」的心理账户的日常应用

被称为「贪图享乐的财富操盘手」的心理账户广泛的影响个人,家庭和企业。在理论上,心理账户又发展出行为周期假说、行为资产组合等理论。在实践中,心理账户对冲动性购买行为、沉没成本效应、非替代性效应、处置效应等现象都有积极的应用,但与每个人最相关的还是以下几种情况。

1、金钱感知(影响客户心理感知)

资金进入心理账户里系统最关键的便是取决于它是如何被感知和标记的,而且这也是进入心理账户的第一步。金钱首先要被编码和评估才会被存储或支配。

诺奖得主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每人心中「贪图享乐的财富操盘手」

(1)人们对于绝对值优惠和相对值优惠是有不同感知的。

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用户在感知价格的时候,是从三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评价:最小账户-不同方案优惠的绝对值;局部账户-优惠本身相对于原价的相对值;综合账户-总消费账户。例如一本39的书,如果打5折你会感觉非常便宜;但如果价值1000万的房子,与其说打98折,不如说优惠20万元。对于高价的商品,采用绝对值优惠会让消费者觉得更便宜,而对于相对低价商品,相对值优惠则会让消费者觉得更便宜。

(2)当绝对优惠不大时,消费者容易启动局部账户来评估优惠本身的吸引力。

场景1:如果你要买一款价值500元的移动硬盘,这时你得知开车20分钟,同款产品可以便宜100元,你会愿意为了省100元钱过去购买么?

场景2:如果你要买一款价值10000元的笔记本电脑,这时你得知开车20分钟,同款产品可以便宜100元,你会愿意为了省100元钱过去购买么?

在场景1中,大部分人都愿意花费20分钟的路程去购买便宜了100元的移动硬盘,而场景2中,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这么麻烦。

冷静下来想想,你会发现,其实两种场景都是可以帮你省下100元钱,但是为什么场景1中省下来的钱会比场景2更有吸引力呢?因为场景1中,你会感觉获得了20%(100/500)的优惠,而场景2中,你会感觉只获得了1%(100/10000)的优惠。这就是最小账户(都是100元)和局部账户(20%VS1%)的差别。

(3)对于不同来源和不同支出目的的金钱,每个也有不同的标记和感知。

案例: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因为拆迁一夜暴富,获得政府拆迁补偿款300万,首先想的是把原来的电瓶车换成轿车,于是很多豪车经销商组团到村子里展览和推销,村民对这300万的标记是意外之财,更倾向于享乐消费。在生活中,商家在销售贵重商品的时候,总是会强调商品的日均价格成本或者趁机推销其它较便宜的相关产品,就是在利用对比效果来改变我们对价格的感知,从而令消费者觉得商品便宜从而产生更多的购买。例如每天只要1块钱就可以学习顶级商学院价值10万的课程。每天只要199元,豪车开回家等等。

(4)商家可以采用改变账户和关闭账户提高销售。

改变账户就是通过不同营销策略改变客户的心理账户。例如:送礼账户的预算一般会高于自用账户。如果要买一瓶酒,你买来自己喝的预算可能是500元,但是送给他人的预算可能是1000元。在营销过程中,很多商家都会通过引导客户将某产品放入高预算的心理账户中,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消费更多。

关闭账户就是通过营销策略关闭客户原有的心理账户。例如:以旧换新业务。花了3000元买了手机,刚用一年,新款手机出现,但是旧手机仍有使用价值,客户难以做出购买新产品的决定(因为客户不想关闭旧商品的账户,不然总觉得没有用完剩余价值)。商家通过以旧换新的活动,能很好地让客户放弃旧产品剩余的使用价值(因为在客户看来,旧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转化成了折扣),从而促进新产品的销售,这比直接通过打折促销更加吸引人。

2、交易效用(提高客户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是决定人们感知得失的关键。在实际的生活中,买到的商品会被消费者感知为收益,而相应支出的货币则被感知为损失。交易效用是消费者对一笔交易所感知到的主观价值,在理性的消费中,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支付价格都是固定的,因此,在交易中获得效用是恒定的,而人的主观感受交易效用则是可变的,同时只有交易效用是正的时候,交易才能够成交,所以相对而言,交易效用对我们的意义更大。就如乔布斯所说,客户有时候不是想占便宜,而是喜欢占便宜的感觉。

诺奖得主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每人心中「贪图享乐的财富操盘手」

例如一件衣服原价99无人问津,如果后面加一个零990,然后再打五折,仅限一天,可能很快就会卖出去,客户还感觉占了很大的便宜。正是交易效用的存在,导致了市场上一些产品不论其价格超出其成本多高,总是会有大量的消费群。很多商品采用饥饿营销,限量发售,故意营造供不应求的市场假象,导致消费者上调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交易效应的关键是参考价格的建立,人们往往会根据商品以往的价格、自己的收入、自己对商品的评估等多种方式来建立这种参考价格。因此在实践中,商家可以强调自己的商品与平时或者以前的价格相比更便宜,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而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建立合理的参考价格以指导自己日常的消费行为。

3、支付分离(支付和消费分开算)

所谓支付分离,是指将购买和消费相分离的情况。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不同部分对不同的刺激在不同时间表现是不同的,在大脑框架中,把偏好作为潜在收益,把价格作为潜在成本。因此预先或延迟的支付可以将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由即时同步的变为非即时不同步的,这种分离情况减少了购买行为中消费者所感受到的心理成本,也减少了人们消费时损失厌恶所带来的的消极感知。

诺奖得主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每人心中「贪图享乐的财富操盘手」

例如:信用卡是最有效的将支付与购买行为相分离的工具,研究发现,现金支付会增强我们对金钱的所有权感,而信用卡的支付方式则会让我们感觉支付成本更低,从而使得我们对开销的感知度降低,对货币支出也相对更淡漠,最终导致信用卡的消费额度提高。支付分离最常见的例子便是话费包月、会员年卡制度等等,这些策略都是通过改变消费者的理性感知从而给商家创造更多的盈利。

思维模型 / 心理账户 / 前景理论 / 锚定效应 / 交易效用 / 金钱感知 / 参照点依赖 / 损失厌恶 / 敏感性递减 / 非替代性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