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偏见+你有偏见吗-靠偏见理解世界,我们离“乌合之众”有多远-如何向领导汇报“坏消息”-颠覆认知:常人都是情绪化的,圣人才有理性,为什么-意识与理性-意识的用智方式:模拟与类似以达成快速判断-作用于系统一的偏见-佛陀与老子-结果偏见一成功的人说什么都对-信息茧房时代:偏见、撕裂与群氓-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中人性七罪宗是什么-人性七罪宗是什么?-操控心灵的无形之手-《思考,快与慢》,深刻的让你恐惧+思考,快与慢——序言-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快思考,慢思考+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行为与注意力-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由记忆造成的错觉-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第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第19章 “知道”的错觉-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直觉就在眨眼之间-专家型直觉的习得-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直觉的对错评估-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目标就是参照点-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人忽视+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风险政策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第36章 人生如戏-第37章 你有多幸福-第38章 思考生活-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思考,快与慢——结语-经济人和人类-两个系统+思考,快与慢——致谢-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代表性-可得性-判断与锚定-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讨论-附录B选择、价值以及框架-风险性选择-结果的框架-概率的心理物理学-公式化效应-损失和成本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2020年9月10日 字数:2424 来源:思考,快与慢 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 提供人:jiaoqiao57......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在许多情境中,损失的痛苦是获得的快乐的两倍,例如下赌注、禀赋效应以及对物价变动的反应等。损失厌恶系数在某些情况下会更高。你更容易在生活中比钱更加重要的方面产生损失厌恶,例如健康。另外,当“卖掉”重要的基金可能使你承担可怕的后果时,你会更加不愿卖掉这些基金。理查德。泰勒早期在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经典实验就用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我将这个例子作了细微调整:

你接触到了一种疾病,感染这种病会使你在一星期内快速且没什么痛苦地死去。得这种病的概率是十分之一。在此病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之前,有一种疫苗是有效的。你愿意付多少钱来打这种疫苗?

大多数人都愿意付钱,但钱不是很多。面对死亡的可能令人不安,但是死亡的概率很低,所以想要躲避死亡而花掉大量积蓄是不合理的。

现在,请考虑下面这个作了细微调整的例子:

研究上面这种疾病需要一些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唯一要求是必须接触这种病,也就是说,你会有十分之一的概率会感染上这种病。那么,要是去做志愿者,你最低要多少钱?(你不能购买疫苗。)

正如你可能预料的那样,人们当志愿者要的薪水会比他们买疫苗的最高定价高很多。根据泰勒的非正式报告,其常规比率大约是50:1。极高的售价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两个特点。首先,你不会“出售”健康。这种交易不是合法的,高的定价反映了人们并不愿意参与其中,而可能因此而承担的不好结果或许也是你不愿“出售”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你在某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了疾病的症状并将在不久后死去,你就会觉得去当志愿者比起没买疫苗更会令你后悔。因为你本可以拒绝“出售”自己的健康的,甚至是能在完全不考虑可以得多少钱的情况下拒绝。你本来可以坚持自己的默认选择,什么都不做。现在,这种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会让你的余生都不得安宁。

前面提到过的关于家长对有潜在危险的杀虫剂的反应也存在着是否愿意冒险的问题。受试者需回想自己正在使用的某种杀虫剂,且这10000瓶杀虫剂里有15瓶可能造成误吸和儿童中毒。另外,还有一种稍便宜的杀虫剂,但其导致中毒的风险也有所增加:10000瓶中有16瓶可使人中毒。实验者问家长,第二种杀虫剂(更不安全)要比第一种便宜多少时,他们才会去买?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试者回应,无论这种新的杀虫剂定价多少,他们都不会买。他们显然反对拿自己孩子的健康做交易。若第二种杀虫剂与第一种的价格差额足够大的话,也有少数人是愿意买的,但愿意接受较小的折扣而买第二种杀虫剂的少数人会要求得到一笔钱,这笔钱比他们愿意为提高产品安全而支付的钱更多。

任何人都明白也理解,为什么家长不愿为了钱而让孩子承担风险,哪怕只是增加一点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态度对于我们想保护的人的安全来说,是不合逻辑且有潜在危害的。即使是最慈爱的父母,他们用来保护自己孩子的时间和金钱也是有限的(保护孩子安全的心理账户预算有限),因此,使这些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似乎很合理。通过买稍差的杀虫剂可以节约一小笔钱,但会增加孩子中毒的风险。然而,节约的这笔钱却可以更好地用在消除其他威胁孩子健康的事情上,例如买一个更为安全的儿童汽车座椅或是插座罩。禁忌权衡反对任何增加风险的可能,但这并不是利用健康预算的有效方法。事实上,相较于想要保障孩子安全的愿望,这种抗拒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害怕自己会后悔。任何在考虑后接受了这种交易的家长都会假设,想到杀虫剂带来危害时他们后悔和羞愧的画面。

人们极度厌恶为得到其他好处而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的交易,监管风险的法律与规章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厌恶。这种趋势在欧洲特别强劲。在欧洲,防止一切可能造成危害行为的预警原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说。在监管的体制下,预警原则将安全检测的全部目标都放在了可能会做出对他人和环境有害行为的人的身上。多个国际组织都已说明,潜在危害的科学证据的缺失并不是承担风险的充分理由。正如法学家卡斯·桑斯坦指出的那样,预警原则代价高,而且对它作严格解读的话,它是经不起考验的。他提到了一连串无法通过预警原则考验的创新发明,包括“飞机、空调、抗生素、汽车、氯气处理、麻疹疫苗、心脏手术、收音机、电冰箱、天花疫苗以及X射线”。强势的预警原则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但加强的风险规避却根植于我们强烈且普遍的道德直觉中,它源于系统1。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与有效的风险管理形成的两难问题,还没有一个简单而又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预测,并尝试去回避由我们自身造成的情感创伤。我们该怎样对待那些难以捉摸的结果,以及当我们记录自己生活时的那些自我惩罚(或偶尔的奖励)?经济人不应有这些情绪,而这些情绪对于人类来说却代价沉重。这些情绪会导致人们做出损害个人财富、政策力度以及社会福利的行为。后悔情绪与道德责任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后悔情绪和道德责任的经济人也许与这样的行为并无关联。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影响了你的选择,这样合理吗?对后悔的预感就像对自己快要昏厥的预感一样,是生活中的事实,并且需要在发现以后作出调整。如果你是位富有又谨慎的投资者,你也许可以支付某个昂贵的投资组合,这个组合即使不能够使你的财富收益达到最大,也可将你可能会感到的后悔程度降至最轻。

你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防止将来后悔。也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对可能会后悔的事心中有数。如果你能够在情况变糟糕时,先仔细考虑自己是否会后悔再作决定,那么你将来的遗憾也就可能会更少一些。你应该也知道,后悔总是伴随着后见之明的偏见而来,所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见之明的措施都有可能是有益的。我个人躲避后见之明的方法是:在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之时,不要太过周密,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如果你考虑到了一点点,你可能在事后说,“我本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这种后见之明就更会令你很不甘心。

丹尼尔·吉尔伯特与他的同事们说,人们预见的后悔感觉往往会比实际体验的程度深,因为他们会低估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即“心理免疫系统”。对此,吉尔伯特和他同事们的建议是,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会后悔,即使你有些后悔,其令你痛心的程度也绝对会比你想象中的程度轻。

示例:心理账户

“他对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我不断地提醒他,钱就是钱,并没有多大区别。”

“他一直保留着那只股票,只是因为不想在关闭心理账户时处于损失状态。这就是处置效应。”

“我们在那家餐馆里发现了一道极其美味的菜,因为害怕会后悔,所以我们就不愿意再尝试别的菜了。”

“售货员给我看了最贵的儿童汽车座椅,还说它是最安全的,我就不敢买比较便宜的了。这似乎是禁忌权衡在作祟。”

心理账户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