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整合进了经济学里的决策分析当中。通过探索「贪图享乐的财富操盘手」的“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自制力缺乏”等特质引起的后果,揭示了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对个体选择和市场效果产生了影响。
1、有限理性
塞勒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人们是怎样在内心中通过创建分别的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的;人们会聚焦于单个决策的狭隘影响,而不是它们的总体效果。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厌恶损失能够如何解释以下现象:人们如果拥有某件东西,会比没有的时候更高估其价值,这一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例如为了管理我们生活中的众多财务决策,我们经常会在脑海中把它们计入不同的“账户”。心理账户的理论展示了这样做可能带来的非理性判断。
2、社会偏好
塞勒关于“公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很有影响力。他展示了消费者对公平的关注会阻止公司在需求增加的时候涨价,但却不会阻止公司在成本上升时涨价。泰勒和他的同事还设计了“独裁者博弈”,这个实验工具被应用在大量研究中,用于衡量世界各地的不同群体对于公平的态度。例如不期而遇的降雨增加了雨伞的需求,但是借机涨价的销售者却会被人鄙视。
3、自制力缺乏
我们都知道新年计划总是难以执行,塞勒给了这个古老的难题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他展示了如何用计划者-实施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分析自控问题,这个模型与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来描述长期计划与短期执行间的矛盾的框架类似。我们打算存养老金,想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却经常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会向短期诱惑屈服。在塞勒的应用工作中,他展示了如何使用“助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自控,来存下养老金和完成其他事情。例如奥德修斯和海妖塞壬的传说,就是关于“长远计划的自我”与“短期享乐的自我”之间的对抗。
在我们的心理账户中,一笔笔钱会被分门别类的放置。一笔专项款用完了,想从别的账户借钱,可不那么容易。心理账户和传统的经济账户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从经济学上讲,每一元钱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一元就是一元,不管它是你辛辛苦苦挣来的一元钱还是捡来的一元钱,它对你的效用都是一样的,就是让你的总财富增加了一元;但不同心理账户之间的一元钱是不可替代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它的价值要远大于路边上捡来的钱。总之,被称为「贪图享乐的财富操盘手」的心理账户,是理查德·塞勒在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分析和心理学分析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行为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兴领域,而塞勒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洞见对于这个领域的诞生至关重要;这个领域还对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