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与怯懦
那些成为家庭中关注焦点的儿童,总是想要退缩。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会给他提出建议,所有人都关注他,并且拉着他前进。他必须要有别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所以成了别人的重担。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别人,这种愿望就是他的优越目标。就像我们所说明的那样,这种优越目标的根源是自卑情结。如果他不质疑自己的力量,那么就不会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选择这种简单的方法。
有一个男孩,十七岁,他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这成为他退缩的原因。我们已经讲过,他在家中的焦点地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下降,他要承受不愉快的生活。这名男孩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变得焦躁、抑郁,没有可做的工作。他有一天想要自我了解,然后就去了医生那里,把自己前一天晚上做的一个梦告诉了医生,他说梦见父亲死于自己的枪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人的内心一直都在酝酿着某种行动,但他们并没有行动,而是处于怠惰和抑郁中。我们还发现,那些看起来一事无成的、懒惰的成年人,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孩子,都处在危险的门口。一般来说,这只是一种外表上的怠惰。不过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要么会患上精神病,或者变得精神混乱,要么就会想到自杀。有的时候,将这些人的内心摸透这些科学工作,并不容易完成。
对于一名儿童来说,胆怯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治疗一名胆怯的儿童,让他改正自己的缺点,不然他的一辈子就都毁了。如果他的胆怯没有克服,他将会遇到无尽的麻烦。在我们文化中,只有向勇敢者求救,各种事情才能走向美好的结局,才能从生活中收获益处。胆怯的人一遇到危险就会走向生活中无意义的一边;勇敢的人在失败的时候,不会被打击得非常严重。胆怯的儿童在后来的生活中可能会患上精神病或者神经失常。
这些人要么直接避开与别人交往,要么在与人交往中沉默寡言,因为他们总是妄自菲薄。
我们在上文对心理特征做了解释,心理态度只是对环境的反应,并不是遗传的或者天生的。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生活习惯将为统觉做出回答。不过,这种回答是在错误的引导和童年经历的作用下给出的答案,并不总是像哲学家期望的那样逻辑严密。
我们已经了解这些态度是怎样在非正常人和儿童身上发展出来的,但在普通的正常人身上,我们却不能清晰地了解其发展。此外,我们还了解这些态度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相比于后来的生活习惯,原型阶段的生活习惯更加简单和具体。其实,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原型就像是一只还没有熟透的果子,不管是什么东西,它都要吸收,比如空气、养料、食物、水。在原型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都要被引进来。生活习惯和原型之间的区别,就好像是已经成熟的果子和青涩的果子之间的区别。相比较而言,当果子没有成熟的时候,人们能比较容易地切开检查。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所表现的信息在成熟阶段也是适用的。
比如,一名儿童在他生活的初期,他的怯懦就体现在各种态度中。这名儿童与那些攻击性强、好狠斗勇的儿童之间存在大量区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有一定的勇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识的自然结果。不过,一个极其怯懦的儿童在有些时候,或者在某种特别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得像一名英雄一样。如果他有夺取第一的欲望,那么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了。下面的事例能够明确地解释这一点。一个男孩并不会游泳,有一天别的孩子请他一同去游泳,他答应了。这名不会游泳的男孩差一点儿就淹死在深水里。当然这也是生活中没有意义的方面,和真正的勇敢不同。他希望别的孩子能够救他,他不顾危险,只是希望别人能够敬佩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