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我将要探究在前几章中所阐述的城市总体理论的一些推论。尽管这一理论仍在不断完善中,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证明,我们在城市中所体验到的,以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从参与日常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一些现象,都根植于这一量化框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应该被视作传统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理论的有益补充,后两者的特点是更为定性、更加本土化、更多地基于叙述、更少的分析、更少机制性讨论。而从物理学角度出发的评论者则认为,我们要让量化预测与数据相对照,在某些情况下要与大量的数据相对照。
城市总体理论已经通过了第一轮的测试,为前几章中提到的规模法则的由来提供了自然的解释。它还对规模法则在不同指标和城市体系中的普遍特点,以及城市的自相似和分形的特性进行了解释。此外,该理论的分析还对众多规模法则中的大量数据进行了解释和精简,它们覆盖了城市的结构和组织,包括城市公民的社会经济生活。
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也只是一个开端。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将理论延伸至一系列相关问题,不仅仅是城市和城市化,还包括经济学以及增长、创新和可持续性的根本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数据来检验新的预测,以测试并确认理论,如将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指标、人们在城市中移动的指标、某一具体地点的吸引力的指标等予以量化。
例如,有多少人会到一座城市中的既定地点,他们去这个地方的频率是多少,从多远的距离到这儿?职业和企业的不同分布是怎样的?我们能在一座城市中找到多少眼科医生、刑事律师、导购员、计算机程序员或美容师,哪些数量会增长,哪些数量会减少?生命节奏的加速和开放式增长的由来是什么?最关键的是我将在第10章中要解答的问题——这些会是可持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