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规模-规模+01大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呈指数级不断扩张的世界中-生命和死亡的问题-能量、新陈代谢和熵-规模真的很重要:规模缩放和非线性行为-规模缩放与复杂性:涌现、自组织和系统韧性-你是你自己的网络:从细胞到鲸的生长-城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和奇点循环-公司与商业+万物的尺度:规模法则-误导性结论和规模缩放的错觉:超人-数量级、对数、地震和里氏震级-举重与验证伽利略-更多的误导性结论和规模缩放的错觉:从大象的LSD剂量到儿童泰诺药剂量-BMI、凯特勒、平均人和社会物理学-创新与增长的极限-“大东方号” 、宽轨铁路和伟大的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威廉·弗劳德和建模理论的起源-相似性和比拟:无量纲量和尺度不变量+生命的简单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从夸克、字符串到细胞、鲸-代谢率和自然选择-潜藏在复杂性下的简单性:克莱伯定律、自相似性和规模经济-普遍性和掌控生命的神奇数字“4”-能量、涌现规律及生命的层级结构-当物理学遇上生物学:理论性质、模型和证明-网络原理和异速生长规模法则的由来-哺乳动物、植物的代谢率和循环系统-题外话:尼古拉·特斯拉、阻抗匹配、交流电/直流电-回到代谢率、心跳和循环系统-自相似性和神奇数字“4” 的由来-分形:神秘的边界延长+生命的第四维:生长、衰老和死亡-生命的第四维-为什么没有体形小如蚂蚁般的哺乳动物?-为什么没有体形大如哥斯拉般的哺乳动物?-生长-全球变暖、温度的指数标度、生态学代谢理论-衰老和死亡-黎明并重返阳光-白昼-关于衰老和死亡的定量理论-测试、预测与结果:寿命延长+从人类世到城市世: 一个由城市主导的地球-城市、城市化和全球可持续性-题外话:指数发展究竟是什么-工业城市的崛起及不足之处-马尔萨斯和伟大的创新乐观主义者-一切都是能源,笨蛋+城市科学的序曲-城市和公司只是大型生物体吗?-圣·简和巨龙-有关花园城市和新城镇的个人经历-中段总结和结论+走向城市科学-城市的按比例缩放-城市与社会网络-这些网络是什么?-城市:晶体结构还是分形?-城市是巨大的社会孵化器-你有多少亲密的朋友?邓巴和他的数字-词语与城市-分形城市:社会与自然一体化+从流动性和生活节奏到社会联系、多样化、新陈代谢和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是一台不断缩小的时光机-通勤时间和城市规模-移动电话成为人类行为探测器-城市中的社会连通性-城市移动的规则结构-表现过度和表现不佳-财富、创新、犯罪和系统韧性的结构:个体与城市-可持续性序曲:有关水的短暂离题-城市中商业行为的社会经济多样性-城市的增长与新陈代谢+迈向公司科学-沃尔玛是比例扩大的乔木材公司吗?谷歌是体形更大的熊吗?-开放式增长的神话-令人惊讶的公司死亡率的简单性-安息吧-为何公司会衰亡,而城市则不会?+有关可持续性的大一统理论的前景-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创新循环和有限时间奇点-创新循环和有限时间奇点(3)-创新循环和有限时间奇点(2)-后记-21世纪的科学+跨学科,复杂系统和圣塔菲研究所-跨学科,复杂系统和圣塔菲研究所(2)-跨学科,复杂系统和圣塔菲研究所(3)-大数据:范式4.0还是3.1?-大数据:范式4.0还是3.1(2)-大数据:范式4.0还是3.1(3)+附言和致谢-附言和致谢(2)-附言和致谢(3)+混沌与分形:命运无常,是天意还是混沌的力量?-混沌与分形(二):分形的奇迹——分数维的曲线-混沌与分形(三):人体竟是分形的杰作?-混沌与分形(四):分形是天使,混沌是魔鬼?-混沌与分形(大结局):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构建于其固有的简单性+当感受涌现时-推荐序 从理性和感性走向演化理性——序达马西奥著作五部曲中译本-中文版序 探索情绪与感受的世界-第一部分:导论-01 走到聚光灯下-意识游离-意识的问题-心智、行为和脑-对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证据的反思-寻找自我-我们为什么需要意识-意识的开始-应对神秘-隐藏与探索-第二部分:感受和知晓-03 核心意识-行为的音乐与意识的外部表现-觉醒-注意和有目的的行为-从意识的缺失研究意识-04 半遮半掩的提示-如果你有那么多钱-记忆与意识-戴维的意识-总结一些事实-半遮半掩的提示-02 情绪和感受-题外史话-脑所知晓的比有意识心智所揭示的要多-有关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的题外话-什么是情绪-情绪的生物学功能-诱发情绪-情绪的机制-没有恐惧-情绪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有关明确情绪定义的题外话-表征情绪和感受的基础-第三部分:知晓的生物学-05 有机体与客体-关于内环境的进一步讨论-管理生命-身体信号的映射-神经自我-有待知晓的事物-那肯定是我,因为我在这儿-个体视角、所有权与代理的根源-06 核心意识的形成-只要乐曲余音未绝,你就是音乐:转瞬即逝的核心自我-组装核心意识-二级神经模式在哪儿-核心意识的非言语本质-关于小矮人的最后阐述-07 扩展意识-评估扩展意识-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病觉缺失-躯体失认-瞬间与永恒-自传体自我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自传体自我、同一性与个性-自传体自我与无意识-自然的自我与文化的自我-08 意识的神经病学-评估陈述1:原始自我结构在意识中的作用的证据-它看起来像昏迷-对昏迷和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神经相关性的思考-网状结构的过去和现在-一个安静的谜-经典实验视角下的原始自我剖析-使事实与解释相符-评估陈述2:二级结构在意识中的作用的证据-评估其他陈述-结论-“当感受涌现时”译者后记-“当感受涌现时”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 术语和脑图-第四部分:知晓的界限-09 对感受的感受-情绪感受的基础-感受是为了什么-感受必定与身体有关-来自闭锁综合征的教训-10 使用意识-意识的价值-我们会体验到他人的意识吗-意识在这个宏大计划中处于什么地位-11 聚光灯下-聚光灯下-致谢-附录 术语和脑图-新的术语+涌现-序言:写一本普通读者能看懂的书-第一章:神秘的涌现现象-理解涌现-模型的作用-研究涌现道路上的困难-第2章:理解科学建模的游戏与数字-模型中的奥秘-抽象且具体的计算机模型-第3章:地图、博弈论与计算机模型-博弈论-初露端倪的涌现-动态模型-动态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涌现的利器-第4章:会学习的国际跳棋程序-机器学习的困难-评估棋局-机器棋手的学习过程-改变权重,涌现能力的核心-权重改变引起的涌现结果-国际跳棋程序的启示-第5章:神经网络模型-神经元的特征-为神经元建模-固定阈值的神经元网络-有关神经元的更多特征-无限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中的涌现-关于神经网络模型涌现问题的主要观点-第6章:普适理论框架-基于主体的模型-计算机模型的优势-普适理论框架的基本要求-第7章:涌现的受限生成过程模型-机制的状态-机制的相互作用与连接-作为受限生成过程的元胞自动机-第8章:国际跳棋程序与其他受限生成过程模型-国际跳棋程序的受限生成过程-主体间的信号传播-小结-神经网络模型的受限生成过程-Copycat模型-第9章:受限生成过程模型的扩展-可变结构受限生成过程模型-小结-受限生成过程的模拟示例-遗传算法与可变结构受限生成过程模型-关于涌现的进一步理解-第10章:涌现中的还原论思想-受限生成过程中的新层次-重组元胞自动机-从康威自动机中引出的宏观规律-第11章:隐喻与创新-科学中的创新和创造-对隐喻的初步探讨-隐喻与模型的关系-创新的培养-没有捷径的创新-结语:不能停止的涌现研究-作为总结的结束语-摘要重述-作为研究起点的结束语-关于建模的两个警告-关于涌现的进一步研究-涌现研究的几个关键阶段-涌现研究的长远目标-译后记:涌现的意义和作用——《涌现》重译后记-参与本书《涌现》翻译的译者有

大数据:范式4.0还是3.1?

2018年12月18日 字数:1636 来源:规模 作者:杰弗里·韦斯特 提供人:看见那......

3. 大数据:范式4.0还是3.1?

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于16世纪开始对行星运动进行量化观察以来,测量在我们理解周围宇宙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数据为构建、检验、完善我们的理论和模型提供了基础,无论它们被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还是进化过程的性质,或是经济的增长。

数据是科学、技术和工程学的命脉,近年来也在经济、金融、政治和商业中开始扮演越发核心的角色。缺少了海量数据的帮助,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无法进行分析。

此外,如果不能获取我在前几章中所依赖的数据,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可以发展出复杂适应系统、城市科学、公司科学、可持续性科学的理论。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我们用于检验社会网络和城市人口移动的角色时所用到的数十亿手机电话的数据。

信息技术革命在最近的进展中扮演了十分的重要角色,这不仅是指搜集数据,而且还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组织,并将之转变为可控的形式,以获得洞见、推断出规律或者做出并检验预测。我用于输入文稿的13英寸屏幕的苹果Air笔记本电脑的速度和效能好极了,它分析和检索数据、筛选信息、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也超乎寻常。我的小小iPad(苹果平板电脑)比25年前全球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Cray-2还要强大,后者当时可能要耗资1 500万美元建造。另外,用于监测我们的身体、社会互动、运动、天气偏好、交通状况等周遭所有一切的多款设备所积累的数据量也令人难以置信。

全球联网设备的数量现在已经是全球人口的两倍多,而所有这些设备的屏幕面积总和已经大于人均一平方英尺。我们已经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现在被存储和交换的信息数量持续呈指数级增长趋势。所有这一切只是过去10年的事情,这是生命速度不断加快的又一个力证。吹嘘式的承诺和夸张之词已经预示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称其是万能灵药,解决从医疗到城市化等所有迫在眉睫的挑战,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要我们能够测量和监测所有事物,并把大量数据送入计算机这个庞然大物的口中,就将会奇迹般地产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案。我们所有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被解决和被克服,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变得美好起来。这一不断演化的范式极为贴切地概括了那日益占据我们生活的智能设备和方法论的洪流中。“智能”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产品的必要标签,无论是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恒温器、智能手机、智能卡,甚至是智能包裹箱。

数据很好,更多的数据会更好——我们都把这一信条视作理所当然,尤其是我们这些科学家。但这一理念是基于以下这一观点的,即更多的数据会带来对根本性机制和原则的更深刻理解,使得构建模型和理论的可信预测和进展能够有坚实的基础,并能够经受住持续的检验和改善。为数据而数据,或者说毫无意识地搜集大数据,而缺乏组织和理解它们的概念性框架,或许是真正糟糕的,甚至是危险的。仅仅依靠数据,或者说在数学上拟合数据,对于根本性机制不去追究和详细了解,将是具有欺骗性的,或许将导致错误的结论和意料之外的结果。

这一告诫与“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的经典警告紧密相连。仅仅是因为两组数据存在密切联系,并不意味着其中一组数据是另外一组数据的原因。有许多离奇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4] 例如,在1999—2000年的11年间,美国在科学、太空和技术领域总支出的变量与上吊、勒死和窒息自杀身亡案例的变量几乎相当。这两种现象之间不可能有任何因果关系——科学领域的开支下降肯定不是上吊自杀人数下降的原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类似的明确结论并不如此明确。更为常见的是,事实上,相关性通常是表明存在因果联系的,但只有在进一步调查以及建立机制性模型后,才能站得住脚。

这在医学领域尤其重要。例如,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通常被认为是“好”的胆固醇)与心脏病的发病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服用药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应该能够降低遭遇心脏病突袭的可能性。然而,支持这一策略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人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似乎无法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这或许是源于其他原因,例如,基因、饮食和运动都会影响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以及患心脏病的概率,而它们之间则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甚至有可能是,这种因果关系被倒置,良好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提升了高密度脂蛋白的密度。寻找出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明显需要一个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研究项目,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并为每一个因素开发机械论模型,无论是基因、生化、饮食还是环境。人们也已经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在不同的医学专业中,以实施这一策略。

规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