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四节 情感与文化

2021年2月17日  来源:数理情感学 作者:仇德辉 提供人:chunhao17......

文化的价值本质:以理论依据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在理论上的系统性、观念上的认同性、意念上的连续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数理逻辑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则上的和谐性和语义逻辑上的一致性,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协调社会行为、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文化的客观目的在于对经济价值关系和政治价值关系的控制与调整,文化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能够最深刻、最广泛、最持久地决定和改变人的利益关系,因而能够最深刻、最广泛、最持久地决定和改变人的情感关系。

一、文化情感化与情感文化化趋势

与情感商品化、情感政治化的趋势相对应,情感还存在文化化的趋势。情感文化化是指一般人的情感越来越自觉地、明确地趋近和指向文化事物,具体表现为一般人越来越关心文化进步,参与文化活动,研究文化理论,发表文化观点,评价文化作品,提高文化素质。

与商品情感化、政治情感化的趋势相对应,文化也存在情感化的趋势,文化情感化是指文化事物越来越融入人的情感,并越来越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强烈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理论、文化主张、文化口号越来越具有“人情味”。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提出和贯彻“文艺必须面向工农群众”、“文学只有面向大众才有生命力”、“观众就是上帝”、“读者就是父母”等能够充分体现民众利益需要和情感要求的文化理论、文化主张和文化口号。

2、文化变更和竞争方式越来越具有“人情味”。以往,不同形式、不同派别的文化具有较低的相容性,彼此的变更与竞争往往是相当残酷、尖刻和激烈的,尤其是不同宗教之间、不同伦理道德之间、不同政治意识之间的竞争往往具有很强的火药味。随着社会关系开放性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形式越来越和谐共存、相互融合、友好竞争、共同发展。

3、文化控制手段越来越有“人情味”。文化控制手段逐渐从强制性灌输发展为感染性宣传,最后趋向于服务性咨询。对于文化的各种强制性限制手段将会逐渐消退,文化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宽松的社会环境。

4、文化形式越来越有“人情味”。文化形式越来越世俗化,各种通俗歌曲、大众文学、民间艺术、世俗刊物等应运而生,许多高雅文化逐渐“放下架子”、“走下象牙塔”、面向大众。

5、文化内容越来越有“人情味”。随着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化越来越具体化、细腻化和精确化,以满足人们对于各种细微价值和细微情感的需要。

文化情感化和情感文化化实际上指的是社会文化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越来越密切、深入和融合,它是社会文化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情感与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的本质是通过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规范来调节人的利益关系,使之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伦理道德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规范约束和控制着人的情感。任何道德规范都存在两面性,既压抑和控制一部分人的情感又保护和发展另一部分人的情感,既压抑和控制人在某一方面的情感又保护和发展人在另一方面的情感。

2、道德规范的维持和发展以情感为动力。人的道德情感是维护道德规范的卫士,所有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和事都将受到社会成员的痛恨与谴责,道德情感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道德规范的发展。

3、道德规范善与恶的判断以情感为主观尺度。同一道德规范对于不同的人将会产生不同的利益效应,受益者将会千方百计地维护它,受害者将会千方百计地诋毁它。

情感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关系,道德规范对于个人情感的约束和控制在本质上就是公众利益对于个人利益的约束和控制,情感对于道德规范的维持和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个人利益对于公众利益的驱动,情感作为道德规范善与恶的主观尺度在本质上就是利益(或价值)作为道德规范善与恶的判断标准。

三、情感与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

1、宗教情感的价值根源。宗教情感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对特殊价值事物的主观反映。从表面上看,宗教情感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而神灵是人间不存在的、纯粹虚构的东西,但这并不表明宗教情感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也是纯粹虚构的东西。事实上,神灵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化身,神灵的意志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具体体现,神灵的行为方式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表现方式,神灵对于人的行为所要求的禁忌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于人的行为所形成的限制,神灵的审判、约束和惩罚在本质上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审判、约束和惩罚。当人朦胧地感觉到某种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的作用而又不知道这种力量产生的内在机理时,只能想象是神灵的力量。由此可见,虽然宗教情感所指的对象(上帝、真主、诸神等)是虚构的,但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是社会现实的价值关系,上帝、真主、诸神等只是作为社会利益的替身而存在,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宗教情感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本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宗教情感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最典型的有六类:一是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约束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为自己或他人设置各种行为禁忌,并使自己和他人严格在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所限制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强大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是人对巨大的自然力量、壮观的自然景象、神秘的自然变化、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惊奇与迷惑,它使人自觉地、积极地听从服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安排;三是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它是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依赖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能够积极地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自觉地、积极地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公众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个人对于社会的凝聚力;四是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它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对于人的行为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自觉地用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来检查自己的错误,忏悔自己的恶行,忍受社会的压迫,从而自觉地服从社会利益的需要;五是对神灵交往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于人的融合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人本身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是自然物质的复杂运动形式,人的最初出发地是自然界,最终归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六是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感,它是人生的价值目的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的一切行为自觉不自觉地服务于人生的最终价值目的,宗教理想的核心是与神灵合一,灵魂得救,永享天国之乐,这些唯心主义的内容实际上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本质,由于宗教理想集中了宗教的精髓,体现了宗教信徒的根本追求,因而对教徒的诱惑力最大,最能激发他们的强烈情感和牺牲精神,许多宗教狂热往往都是在实现或保卫宗教理想的名义下兴起的。

3、宗教的本质。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为一条逻辑主线,把各种零碎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些神秘偶像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化身。总之,宗教的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

4、宗教情感的社会功能。宗教的“原罪论”有助于预先设置负向情感,从而提高人对于痛苦、挫折与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功名虚无论”有助于降低人对于功名的情感强度,从而缓冲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生死轮回论”有利于降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使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从而降低人在死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价值;“天堂地狱论”有助于人树立对死后虚拟正价值的向望和对虚拟负价值的恐惧,从而协调和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神灵意志论”有利于人平衡功利心态,解释人生痛苦,寻找精神寄托。

5、宗教的历史作用。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宗教通常发源于下层群众,是他们摆脱苦难、对抗统治的一种“出路”,但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用以煽动宗教狂热、奴化下层群众、神化统治政权的工具;宗教最初包容着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科学不断从宗教理论中诞生和分化出来的历史,哲学是从宗教学中分离出来的,物理学和化学则是从哲学中逐渐分离出来的,许多文学艺术形式如文字、诗歌、舞蹈、雕塑、绘画等都随着宗教的发展而发展,许多宗教人员同时又是科学研究人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是科学的母亲”,没有宗教就没有今天的人类文明,没有宗教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宗教对于科学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差,宗教的虚假外壳越来越暴露其致命的弱点,宗教逐渐蜕化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破坏性力量。

四、情感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融入其它基本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并对其它生产要素产生杠杆作用或放大作用,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同样是情感发展的根本性动力。科学技术对于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增加正向情感。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价值的增长速度,全社会正向的情感总量要大于负向情感的总量,因此人将变得更加愉快和开朗,生活将变得更加充满阳光。

2、引发新情感。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引发了新思潮、新情感、新时髦,人将享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同时人又要忍受着前所未有的痛苦与危险,遭受着从未有过的烦恼,如环境污染的扩展、资源损耗的加剧、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口数量的激剧膨胀、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军备竞赛等不断强化了人对于自身生存的危机感和忧虑感。

3、改变情感特性。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情感特性。科学技术往往要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较高的精确性与客观性,因此研究与学习科学技术有利于培养人严谨和客观的工作作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有良好的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不容易主观意气用事,而且在物质生活方面比较朴素,精神生活方面比较高尚。科学技术的新思路、新发现、新理论可以开阔人的情感视野,陶冶人的情操,调整人的价值观,减弱人对于许多自然现象的神秘心理与恐惧心理,同时诱发人对于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理。

4、实施情感监测。科学技术的实验仪器可以对人的情感进行监控与测量。例如,测谎仪就是根据人在说谎时因神经紧张而产生的某种生物化学反应进行测量的。

5、实现情感调控。科学技术的实验手段与化学物品可以改变人的内外分泌系统以及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调控和改变人的情感。人体基因决定着人的形态与结构,对人的基因进行改造不仅可以优生优育,还可以完善人的心理素质,增进善良,减少自私,避免凶杀、抢动、强奸等破坏性行为;人体中有许多种酶和激素,可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认知、情绪与意志;某些精神性药物可以激发和控制人的情感。

6、实现人工情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不断朝人工情感(或情感计算、人工心理)方面进军,建立一个全新的情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情感的数学模型,实现情感的数字化,制造出真正意义的情感机器人,已经为期不远了。

情感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