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基石假设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这里的“第一原理”[5],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性原理。
在哲科思维中,有一个最底层、最根基性的算法公式:
第一性原理+演绎法==>理性系统
也就是说,依据已经给定的某个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的推理方式,我们就可以把系统之内的其他所有命题推理出来。换句话说,任何理性系统内部都是用演绎法来推论的,而推论必须建立在第一性原理之上,我把它画成一个模型(见图1-1)。这里我把第一性原理放在理性系统之外,它是系统的大前提,由它加上演绎法,推出整个理性系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向性法则”[6]。第一性原理是一个直接给定的且可以自确认的元前提,而不是在这个系统中推理出来的结果。
图1-1 理性系统与第一性原理
对于理性系统而言,第一性原理就像深埋地下的地基,人们通常只能看见地基之上的楼层,而忽略地基的存在;但地基又是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地基越深,大楼才能建得越高、越稳固。这就是第一性原理传达的含义。
第一性原理的特性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是系统之外的,既是自确定的,也是元起点,对应我们在中学学到的概念“公理”;它是基石假设,是整个推理过程中的第一因,又被称为逻辑奇点等。如果深究,这些不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来说,这些区别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针对不同的表达角度,第一性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我们而言,只要是决定系统的元前提,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第一性原理。
关于第一性原理的基石特性,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认知基础。科学家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理论。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就是黑洞里的奇点和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将失效。奇点可以被看作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给定,所以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直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力的问题;而在哲学领域,也有着追究终极的概念,当我们不断地向系统的源头追溯时,总能找到答案。无论是第一动力因,还是追究终极,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属于基石假设,或者说第一性原理。
不过,受限于人类当前的认知水平,我们很难准确地找到所有系统最终的元起点。
在西方社会中,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第一因往往是以“上帝”之力的形式存在的。之前我在斯坦福大学旁听过一门哲学课,老师讲到任何事情都有原因,原因也还要有原因,所以就形成了因果链。而因果链不能无限倒推,所以最终必须找到一个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必须是唯一因,它生发出所有其他原因,同时还生发了自己,这个第一因就是“上帝”。在这里,我们给“上帝”这个名词加上了引号,其未必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代表万物的起点。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这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假设,也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在道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推导出有关道的一切认知及学问。
让我们将目光再一次投向科学领域。在宇宙学领域,如今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宇宙起源于宇宙大爆炸,但是在大爆炸之前,宇宙还存在另外一个状态——奇点。那么,奇点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科学界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人们只是笼统地将其描述为“宇宙引力大坍缩灭亡的零维空间的点,也是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零维空间的点。在奇点,宇宙没有空间,宇宙的半径趋近于零。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热量无限大、温度无限高、压力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因为宇宙处在奇点状态时,没有光,没有任何信息,但它确实存在,所以宇宙大爆炸并不是第一性原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元起点,即这个被叫作奇点的假设才是元起点。虽然我们现在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奇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事物,但所有人默认其成立,所以我们只能接受它作为整个宇宙起源的元起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奇点不就是整个宇宙起源的第一性原理吗?
不是系统之内,而是系统之外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很多人在理解第一性原理时,经常会将其误解为系统的中心思想。实际上,第一性原理并不是系统的中心思想,而是这个系统之外、之前的一个元前提。
比如,在“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这个命题中,第一性原理位于元前提(所有人都会死)的位置,而不是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或者结论(苏格拉底会死)的位置。
根据“简一律”[7],我们知道每一个理性系统[8]都可以简化为一个根本原则,实际上,这个中心思想并不是第一性原理,而是来自第一性原理。简单来讲,中心思想是在系统之内的,是由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推导而出的。
比如在商业层面,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其经营的中心思想,但一定不是其第一性原理,商业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石假设才是第一性原理。同样的道理,公司发展的战略并不是企业经营的第一性原理,战略得以形成的基石假设才是。
又如,牛顿经典力学的中心思想是F=ma,但它的第一性原理是惯性假设和引力假设。惯性假设和引力假设加上演绎法,可以推导出力学公式F=ma;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的相对论,其中心思想是E=MC2(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实际上,这个公式来自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的假设。所以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一性原理,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演绎法就能推导出E=MC2。
如果用更加贴切的词来表示第一性原理,那么“第一前提”或“逻辑奇点”会更加合适。我们将“First Principles”直接翻译成第一性原理并不完全准确,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所以把第一性原理当作系统大道至简的原理。
第一性原理在商业领域有什么作用?答案是找到那个“一”。在战略选择时,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通常更加简洁有力,不在细枝末节上用功,找到那个“一”,注入所有的力量,比如亚马逊的“一”是“客户”,乔布斯的“一”是“产品”,用“一”统领其他要素,驱动企业增长飞轮,撬动战略杠杆[9]。
第一性原理的层级之分
在演绎法中,大系统的中心思想可以作为小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这意味着第一性原理是有层级之分的。
对于牛顿而言,F=ma是他在惯性假设和引力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得出的中心思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F=ma当作第一性原理,用这个公式推导、解决其他的经典力学问题。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就是把牛顿经典力学公式F=ma作为第一性原理,将其应用于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中,从而推导出了改良蒸汽机的方案,引领了大工业时代的到来。
同样的道理,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E=MC2是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假设的基础上推导而出的中心思想结论。但对于后来直接使用狭义相对论的科学家而言,E=MC2就是第一性原理,通过公式加上演绎法,我们可以推导出狭义相对论相关的所有命题。
所以,系统之间是有层级之分的,最简单、直接的划分方式就是“母系统”和“子系统”。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从系统的维度来说,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所以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级之分。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必要去找到那个终极的第一性原理,所有比我们想要推导的理性系统范围更大、层级更高的母系统,其中心思想或者推导结论都可以作为子系统第一性原理的来源。
实际上,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相应地,第一性原理也有自己的作用范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第一性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每一个系统并不是只有一个元前提,在很多情况下,有可能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第一性原理支撑了同一个理性系统。实际上,第一性原理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复数词——First Principles。所以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经典力学定理,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都有2~3个第一性原理作为支撑。所以,大家也不要被“第一”这个词误导。
总而言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问问自己的“一”是什么?只有找到并践行属于自己的“一”,我们才能很幸福、很笃定、很踏实地生活和工作。
[1]弗朗西斯·培根. 新工具[M]. 许宝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大卫·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M]. 关文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刘慈欣. 三体[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4]理查德·德威特. 世界观[M]. 孙天,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5]郎为民. 埃隆·马斯克:颠覆,岂止于特斯拉[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6]从第一性原理可以推至其他所有命题,而其他命题无法推导出第一性原理。
[7]任何理性系统,最后都可以简化为一条基本原理,也可被称为“第一性原理”。如果不能找到“简一律”中的那个“一”,再多的分析也仅是在现象层面的分类归堆而已。
[8]与感性系统对应的是理性系统。
[9]“战略杠杆”相关内容,请参看本人所著的《第二曲线创新》(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