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波动性和风险有关的认识误区
还记得我在本章的开头提到的两条至理名言吗?第二条甚至比第一条还靠不住——我甚至要说它所造成的损失远比带来的好处大。
哈里·马科维茨和他的学生威廉·夏普推出的投资组合理论将风险定义为用收益率方差来衡量的波动性。方差越大,或者用数学用语来说,标准差越高,等于风险越高。
在带着审慎的眼光看待这一风险评估理论之前,我来说说另一种常见的错误:许多投资者会认为某一种资产类别的投资波动性较低,只是因为不存在定期的估值。你或许因为房价没有印在每天的报纸上,就认为房地产投资是“安全的”。如果你10年前买下了自己的房子,你不会知道它目前价值几何——只有当你想将其出售时,才会了解到这一点。在你买下它和将它挂牌出售之间的这段时间,你能够让自己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以为你的房子升值了,哪怕实际上是贬值了。
房地产价格的确会波动,往往房主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于2004年在柏林买了一所独户住房,我只花了前任房主10年前买这所房子所花资金的一半。当然,他很难相信他的房产贬值了这么多。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徒劳地想以自认为公平的价格将这所房子售出,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他没有找到愿意出这个价钱的买家。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然后以比他当初支付的房价低了一半的价格把房子卖给我。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着卖掉这处房产。一名房地产经纪人给这所房子估的值比我当初购买它的价格高了75%。最后,我还是决定继续持有这处房产,因此我无从知晓他的估测是否现实,也不知道我能否卖得更高一些或者不得不满足于低一些的价格。这个例子表明,房地产价格会有巨大的波动——不过,通常这样的波动是无从察觉的。
研究表明,促使个人和机构投资房地产的原因是,大多数人看中房地产的高度“稳定性”。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稳定性”的印象源于缺乏关于房产现有价值的可用信息。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不像诸如债券、股票或大宗商品之类的其他市场那么明显,因为重新评估房地产价值的情况不太常见,这造成了以为房价不怎么波动的想法。
经济学家迈克尔·开普勒用下面这个例子来证明把波动性视为风险敞口衡量标准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假设某只股票的价格一个月上涨10%,下个月上涨5%,再下个月上涨15%。依据月收益率标准差,投资这只股票会比投资每月下跌15%的股票风险更大。事实上,持有这只据称“风险更大的”股票的人会赚到32.8%的收益,而如果购买另一只股票,他要损失38.6%。
开普勒得出的结论是,将风险定义为波动性的普遍做法完全违背了常识。标准差和β系数与投资者所考虑的他们面临的真实风险不相干,投资者想的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用波动性来衡量风险的唯一好处是,波动性本身很容易衡量。这可能就是许多投资者不断使用被巴菲特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视为荒谬的风险定义的原因。相反,巴菲特他们衡量风险的方法是看投资者是否损失钱财。他们还提醒投资者风险“与你持有一种资产的时间长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考虑长远并长期持有资产的投资者不需要过于担心资产的波动性。
资产的波动性非但不是不利条件,甚至可能被视为一大优势:如果股价不像它们波动得那么厉害,投资者就不能以很低的价格(低于公允价值)买入并且以很高的价格(高于公允价值)卖出。而且你持有一种资产的时间越长,你就越不必担心价格的波动。
将波动性与风险划等号的错误,再加上对诸如房地产投资这种不会对当前市场价格定期评估的投资加以主观臆断的第二个错误,导致了许多愚蠢的投资策略,让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增大而不是最小化。比如,德国投资者往往更喜欢将钱放入储蓄账户或储蓄计划而不是用来购买股票,因为后者会出现波动。这种做法会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导致非常严重的问题:依据“现收现付”原则运作的法定养老金制度很快就将无法承受劳动力不断减少且日益老龄化的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因此个人亟须找到其他方式来为自己未来的财务状况做准备。通过彻底避开股票、青睐利率低得几乎跟不上通胀的“投资”,投资者会大大增加德国出现晚年贫困的概率。
如果你想保有并增加自己的财富,不要不加质疑地接受你的财务顾问告诉你的一切。顾问们喜欢呈献给客户的看似科学的图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些假设:风险等同于波动性和分散投资永远是最佳解决方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真实的情况是,分散投资在任何时候都只是次佳解决方案,不过对于聪明地意识到自己无法跑赢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它有时或许是一种虽然不好但也无法避免的事情。
在读了这一章后,你现在知道了波动性既不是衡量风险的可靠指标,也不是挑选可投资的股票时的不利条件。你也知道了如何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分散投资是个好主意,在什么情况下不是。我们现在来关注许多没有防备的投资者所陷入的另一个常见陷阱:“本土偏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