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谈到人类,自然界似乎突破了另一条界限。接受和表达的中枢活动在多样功能的重要性方面迎来了一个彻底的改变。人类心理世界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用概念去把握非现实的可能性。通过这种方式,令人惊异的新事物产生了,它们有时受到美化,有时受到诅咒,而有时受到专利或版权保护。人类的定义是一个通过与新事物的联系来发展其中枢活动的动物的属。这种关系包含两方面:一、新事物来自于身体表达的总体多样性;二、新事物需要决断,从而简约为连贯的表达。
此外,把握未表达的可能性也是引入新感受的一种方式。这个方面就是人类概念性体验的扩增。这种概念性感觉的特征是感知可能会存在的和可能已经存在的事物。这种感知是一种取舍,在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便是接受一种理想。正如前一讲讨论的,这种感知强调重要性,在各类种概念中都有所展现。例如,道德感、宗教神秘感、微妙的协调感即美、认为事物联系出于必然的感觉即理解(understanding),以及区分各个要素的感觉即意识(consciousness)。
同时,感受(feeling)的本质是进入表达。因此,从各类感受表达中产生了区别于动物行为叙述的人类历史。历史是记载人类特有感受的表达。
但是,动物与人类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在动物身上,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情绪感受主要源于身体机能,但也掺杂着目的、希望和源于概念机能的表达。人类似乎仍旧主要依赖身体机能。但是,一个人类的生命通过未实现的理想来塑造目标并指导行为,以实现其价值和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和动物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但这不代表差别就微不足道。正如凯撒跨越卢比孔河一样,开辟另一番天地。
因此,在自然界里,我们发现了四种现实事物的集合体。最初级的是非生命集合体,其相互影响主要体现为形式科学(如数学)。均一性占据着无机界,各部分缺乏个体性表达。即使迸发了选择的火花,也是分散而无效的。均一的各个部分只有均一的表达,无机结构就是这样得以存续的。均一永远存在,扼杀着个体性。
植物的各个部分会发挥有目的的影响,但它们是平等而独立的。有机体的首要目的是让它的协调的个体表现力存活下来。这种表现力具有极大的均一性。但是机体组织的错杂性控制着这种均一性,将协调有机的个体性加入无机的客观均一形式中。无生命物质中隐藏的潜能在植物中被唤醒,并得到了部分实现。但在每一个植物中,整体身体机能都严格地限制着各部分的个体性表达。
动物包含至少一种现实性的中枢,由复杂的身体机能支撑,展现出超越了(不管有多么微弱)单纯的生存目的。对于动物而言,重要性概念(它分化出了多种不同的机能)具有真实的关联性。人类将动物这一概念大大推进,从而带来了新的机能,它对重要性的繁多化是极其重要的。于是,道德和宗教应运而生,成为人类的两大推动力,促进人类追求普遍的至善。在高等动物中能发现道德,但没有宗教。道德强调具体情景,但宗教强调宇宙内在的、理想的统一。
从无机物到人体的每一个等级的群体中,表达都是必要的。由于均一的表达和接受,自然法则才能够统辖单纯物质体的均一行为,从而达到一致。正是由于个体性表达和接受的存在,人体才能展现独属于人类的活动,表达内心感受(有情感,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