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单细胞生物竟然也会社交

2020年6月19日  来源:共情的力量 作者:(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 提供人:yanjia82......

单细胞生物竟然也会社交

共情是祖先馈赠的一部分,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天赋,用以确保世上万物的生息。如果不能相互连接,我们将无法存活——这就是共情的深层生物学法则,这也是为什么共情不仅蕴含于我们DNA分子的长链和螺旋之中,也存在于大象、大猩猩、毛毛虫、蚂蚁,甚至是那些最不可思议的单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当中。科学家们在讨论共情的进化历史时,他们并不会追溯到猴子、鸟类,甚至是像跳蚤或蜉蝣之类的小型昆虫,而是从单细胞黏菌的神奇生命周期开始谈起。

当我第一次听说黏菌(一茶匙花土里就会有几百万黏菌)的时候,并没有觉得特别诧异。我更愿意去探讨人际关系,以及共情、亲密关系和自我觉察之间的关联。但是,后来我很快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因为黏菌虽然起源很低等,但它有很多让人惊诧的地方,能体现出共情赋予生命的力量,以及诸如利他主义、自我牺牲这种高尚的“人类”品质。

黏菌最开始时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以细菌为食,只要有食物就可以原地不动。当食物供给减少时,黏菌会意识到自己形势不妙。在这个时候,一种原始的共情形式就发生了。通过响应一种叫作外激素的化学信号——人体中也有一种类似的化学信号,叫环腺苷单磷酸——单个的细胞就聚集在一起,然后“手拉着手”一起出发去寻找晚餐。聚集在一起的黏菌细胞能够一起在土壤中移动,就像一个由活的、可移动的部件组装成的微型坦克。当细胞团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时,处于细胞团前沿的个体就会死去,放弃了自己继续繁衍的机会,这样后排的个体就能食物丰足,繁荣兴盛。

研究黏菌的研究人员——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因为这些单个细胞之间相互沟通和聚集的能力也模拟了人类胎儿在子宫中发育的方式——都相信细胞之间的融合是由一些“沟通”基因或“社交”基因来掌控的。这些基因会鼓励细胞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能提高整个物种存活机会的社群。每个细胞都能明白其他细胞的需求,并做出相应反应。这种反应不只会让个体自身获益,更是会让整个社群获益。

如果单细胞生物都能以如此高效的方式沟通,那更高等的生物得有何等的相互理解和洞察力啊?沿着进化的阶梯再往上走,我们看到在蚂蚁和一些毛毛虫之间发展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共情式关系。这些毛毛虫有一个专门用来吸引蚂蚁并与之沟通的“蚂蚁器官”。其中一个器官就长在毛毛虫身体的尾部,一旦被蚂蚁触碰到,它们就会分泌一种富含氨基酸的透明液体,蚂蚁们会去舔食这种液体。这样,蚂蚁就能花最少的力气吃到一顿健康又营养的加餐。

因为这种免费的美食随时都有,所以蚂蚁们就会待在附近,这恰恰就是毛毛虫想要的。因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你找不到比蚂蚁更加忠实坚毅的朋友。当毛毛虫受到它的昆虫天敌,如大黄蜂的威胁时,它就会通过启用第二个“蚂蚁器官”来招集蚂蚁的协助。毛毛虫头部后面的一对触角会释放出化学信号,通知蚂蚁们进入防御状态,准备攻击入侵者。如果大黄蜂要来叮毛毛虫,蚂蚁们就会跟敌人决一死战。

毛毛虫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负面”共情的原始模式。毛毛虫让蚂蚁误以为它们的存活有赖于毛毛虫的命运,而事实上,相对于蚂蚁需要毛毛虫来说,毛毛虫更需要蚂蚁。其实,大黄蜂本来并不在意这些小蚂蚁们——它只想靠这个肥美多肉的毛毛虫来饱餐一顿。但是,对蚂蚁来说,因为有全天供应的免费美食,毛毛虫又能用它们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蚂蚁们已经完全被毛毛虫征服了。有了这些诱惑,蚂蚁们心甘情愿地誓死来保护毛毛虫。

共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