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如何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在探讨怎么讲好一个故事前,我们应该先知道怎样才算是一个好故事。
一般来说,好故事有三条标准。
一是要“清晰”。
没听懂的都是白搭。
你得明白想表达什么,要有一条主线,其他内容都是串在主线上的珍珠,如果没有那根线,所有内容就散了。
有了精准的目标,才会有精准的逻辑,才能用精准的表达去描述。
然而,很多讲故事的人一开始就没搞清楚想表达什么。
一些高管就经常抱怨,员工在汇报工作时很让人着急的就是“啰嗦”,半天不知道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二是要“好奇”。
最好能让听众一直追问“后来呢?”,而且生怕被剧透,而不是一看你开头就知道结尾了。
在这个注意力超级匮乏的时代,激发好奇心恐怕很难做到,一个管理者的级别越高,他的注意力广度就越短,因为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你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他的注意力,他的脑子就飞到更紧急更重要的地方去了。
人类的大脑就像是一只能量小猪,当没有外界刺激的时候,它就习惯性地进入舒适模式。所以在讲故事过程中,要有一些冲突和转折,才不会让小猪缩回去睡觉。
那怎么让人产生好奇呢?
美国著名的经济心理学家乔治·勒文施泰因认为,好奇心来源于某种“认知差距”,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差距”时,就会产生对信息的饥渴感。
当然,也不能和盘托出一堆生僻的知识去“降维打击”对方,让人连思考的头绪都没有。要在对背景信息做好铺垫的情况下,让对方感觉感觉多思考一点、多知道一点知识就能弥补这个“认知差距”,那就回更好奇你的信息。
第三是“共鸣”。
没有共鸣的故事往往都是“自嗨”。
有一个老板,去高校参加一场宣讲会时候,为了激励同学努力学习,讲了自己的经历,包括当年以省状元身份考进清华,后来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学成后回国进入外企,最后做到中国区总裁。
总结起来就是:学霸的一生是怎样炼成的。
学生听完后都感叹:这人真牛!
可老实讲,你真的会被他的经历激励啊?大多数人会想,反正你是个天才,而我就是个普通人,你再牛跟我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要想讲好故事,你的故事跟他的故事要有交集,否则就是在平行世界里对话,没有任何粘连。
而建立共鸣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完美的自己,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方法,才对听众有用、有吸引力。
那怎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首先你需要清楚一个故事包含的6大要素:人物、背景、冲突、高潮、对话、结局。
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因此人物需要有代入感、认同感和辨识度。
在你的故事中,你需要让人物“活”起来,这样才能在别人脑海中留下印象。你说你老板特别严苛,那你老板长什么样?骂人的时候有多凶?你说客户特别难缠,他是男的还是女的?究竟有多难缠?这些都是增加人物辨识度的描述。这样,你讲完才能让人记得住,想得起。
背景
背景多了显得啰嗦,少了就不能为后面情节做好准备,那多少才合适呢?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好莱坞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总结上百部好莱坞电影后指出,15%是一个不多不少的比例。假如你要给老板做一个10分钟的汇报,那背景顶多1分30秒,如果面试官让你用2分钟讲一个自己过去的经历,那背景顶多占20秒。
在这些时间内,你需要铺垫好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与冲突相关的信息,还是蛮紧张的。
冲突
无冲突,不故事。冲突是故事的重头戏。
有人会问:我的生活很平淡,没什么故事,那怎么办?
那你可以回想下最近感受到的一个负面情绪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这包括伤心、沮丧、害怕、丢脸、担忧、着急、恐慌、压力、失望、泄气、生气等。然后想想,当时是什么东西点燃了这些情绪?点燃这些情绪的事情,就是冲突。
高潮
电影里的高潮一定是主人公跟敌人对决的一段。在一个面试的故事里,高潮就是我当初如何克服困难,解决了工作上的一个困难的过程。这也是你彰显能力的最好时机。
对话
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一定要有对话,但对话是能把故事讲出彩的神器。
结局
结局就是把你放出去的风筝收回来,好的结局,不但给你的故事做一个总结,还会升华一下,就像盒子扣上了,还扎一个蝴蝶结丝带。
其次,要搞清楚故事的两条线:明线、暗线。
明线是指故事的叙述线;暗线像涌动的暗流,是故事的情感线。
只有这两条线都有,才能将理性目标和感性目标都达成。
一次我去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培训。一个40多岁的售前工程师上台,讲他曾经给老板做过的一个汇报。当时客户需要的一个产品是他们公司没有的,他讲述了他是如何通过和研发部门反复沟通,最终让研发部门给客户订制了这样一个产品,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故事讲得很清晰,大家都听懂了,听完了却没什么感觉,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的叙述线非常清晰,故事的6大要素也非常完整,可就是没有打动人。因为他的故事缺了一条情感线,也就是他在这个事件中的情感波动。当没有这个产品的时候,他当时感觉如何?最终做出让客户惊艳的产品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在整个讲故事的过程中,他的讲述都很苍白,因此无法调动起大家的情绪感受。
再次,让你的故事进入听众世界。
别人听你故事时,虽然脸上挂着微笑,却目光迷离,你也不知道人家在听还是没在听。这很可能就是你的跟对方没关。
讲出跟对方有关的故事,才能赢得人心。这也是我们说的三大标准中的共鸣。
不同段位的人引起对方共鸣的层次不同。
第一层是最简单的共鸣,来源于共同的经历、背景、目标等,就是所谓的“有共同语言”。
第二层共鸣来自共同的感受,比如痛苦、喜悦、愤怒、难过等。
说到这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史玉柱、马云等商界大佬更喜欢谈失败的经历。
因为失败的经历大家都有过,而像他们那样的成功,一般人没有经历过。
成功是在空中,空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它不接地气。
而失败时候,你是摔到地底下,甚至被人家踩到土里去了,这时候总结出来的东西是接地气的。更能获得共鸣。
第三层来自价值观层面的共鸣。
这是最高级的了。
价值观层面的共鸣看似很虚,其实却每天都左右着我们的每个选择,比如爱、坚持、努力、目标导向等。
高段位讲故事的人很容易引起听众价值观层面的共鸣。
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时,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却有25万人到现场聆听,这25万人不全是为了追求自己公平的黑人兄弟们,其中有大概四分之一左右的白人,人们为了同一种信仰、同一种理念而聚集在一起。
直到今天,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依旧广为流传。
为什么?
因为马丁·路德·金的心声和追随者内心的固有频率相似,引发了共鸣甚至共振。这个频率就是他们的价值观,追随者为了深藏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而追随。
这就是价值观共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