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出我观点!很“奇葩”,但我觉得更符合佛道之法。
1、善恶不是人性,只是智慧的高低表现;
2、人性的本源是贪(吞噬周围),其余人性皆为贪延展出来的“矛盾点”;
3、善与恶本质是怎么玩人性;——玩好了叫善,或者讲因为有善(高级智慧)才能玩好人性;恶与其相反。
无论佛教还是我们本土宗教,还是西方宗教,都围绕善恶。
这两个词是最熟悉的两个词,但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
了解善恶是开启智慧的捷径!
如果要讲佛教与人性的关系,那就必须要讲本土宗教(道家-诸子百家);
因为人看问题,从一个面看是永远看不透了,佛与道(诸子百家统称了,以这个字代替)就是两面。
善恶怎么来的?
有善必有恶,阴阳的两面,互相依存。
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生命体,就没有善恶了,因为没有另一个生命体与你交互。
只有你一个生命,你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对错,没有高低,没有好坏,没有长短等。
所以善恶是非哪来的?
是人主观的产物(一种智慧),人的心念只要一动(在交互的前提下),就会形成善恶,没有善就对比不出来恶,没有对就对比不出来错。
在这一点上,佛与道一致,都是二元。(也必须一致,因为佛与道研究的主体是一样的,都是人。)
佛教和道(诸子百家)为何是两面?
(道)诸子百家是“玩别人”,通过对善恶的辩证分析,得出了n多个人性的漏洞,用这些漏洞去搞管理。孟子讲人本善,荀子讲人本恶,到后来的一些流派讲人本性为善恶混合。其实他们都不是真的在研究善恶,而是研究善恶背后的“管理方法”——人到底是善是恶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能破解“管理秘籍”即可。
佛教论善恶是“玩自己”,属于自身内心的交战,最终的目的是无善无恶(无贪,也就是不吞噬周围,等于死),回到空(死)的状态。佛家是真正的研究善恶,因为其有着终极目的,就是要“去恶”,而只留下“善”。(其实这是俗人对佛家的看法,终极目的是空无,跟道家一样,因为恶归0,就不会有善了,善恶相生。恶也不是什么情绪之类的,而是低级智慧。)
同样是“使用”善恶,但用法不一样。
因为用法不一样,所以必须要“双修”,如同“敌人才是最好的老师”,或者如同“男人和女人互相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人”。
道家的阴阳辩证,动静辩证,给了佛家更为便捷的“入空”(不动为静)思维路径;
佛家围绕贪婪对于人性的细化拆解,给了道(诸子百家)去管理人更多的“工具”。
佛家研究善恶,不光研究各自的表现形式,更研究善恶是怎么来的,具体路径是啥,这就是佛家的主要“竞争力”所在了。
善的表现:
慈悲(俗话心软);
是非(脑子能有是非的人就是善,恶人脑子里没有是非,只有自己利益,与蛇鼠虎狼一样);
敬爱之心(能够甘屈人下,儒家叫谦恭,道家叫水性之德等);
等...
西方主流哲学对于善的定义只有一个词:同情心。同情心大小就是善恶大小,像天平摇摆。西方玩人性不系统更不“细”,多半是脑子想一半继续想的路子。不用看了!
(如果能理解我观点1、善恶不是人性,只是智慧的高低表现;你就明白西方讲人性的哲学还处在“情绪“之中,只在”过程”之中,还没上升到更高维度。
以“好与坏”去看善恶是低维度,善恶高维看很冰冷,不是好坏,只是智慧等级。)
好了,我们跳出佛家看善:
在道家看来善就像是一种“示弱”,像水一样,柔弱胜刚强。慈悲、明是非、敬爱等都是示弱的一种表现。
孔子说一日三省吾身,表面意思很简单,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反思”的作用——能够反思的人就善,恶人是绝对不会反思的。(反思不是反向思考的意思,而是能反观自己,拆解和“攻击”自己。恶人会反向思考,但不会反观自己。)
所以善是什么呢?
不能从表象看,一个人为了救一个人而杀死一个人,这是善是恶呢?辩证而无解!
更不能庸俗、肤浅的去看,比如做没做好人好事,大众口中的“好人”绝不等于善人。
从道(诸子百家)与佛家的所有观点来看,善更像是一种智慧,善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智慧:
善是示弱——柔弱而胜刚强!
善是反思——反观自己,拆解自己而或重生;
善是去恶——佛家的善就是能够去除各种“障目”的东西。
所以,善是一种非凡智慧!善不是“好”的意思。
善这种大智慧,即可用于改造自己“玩自己”,也可以“改造别人”玩别人。
怎么玩呢?
玩的就是人性!
人性是啥?
人性的本源是贪婪(吞噬周围),善恶只是一种冰冷智慧,一种“生存手法”,并不是人性。
贪延伸出诸多“矛盾点”(后面解释),佛家对这些“矛盾点”延伸细化最多,所以玩人性,佛家这本“工具书”更全面。而道家不是“工具书”,而是心法。
贪嗔痴慢疑,以及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这都属于一种“过程表现”以及“矛盾点”。
我们很多词汇人们都给曲解了,比如把贪婪、善恶、傲慢、慈悲、嗔恨等都混在“同一层级”来讲,而分不清【本源、延伸与第三维】(这里我画一张图,不然语言根本表达不明白,参看附图),所以根本就不会真的明白,更不会系统去玩人性。
我们每个人平时讲话都是乱讲,其实大多都是错误的,但是形成习惯,默许错误了,找到真实的“语言文字结构”就是开通认知结构。
善和恶不是好与坏,只是很冰冷的一种智慧而已!(这句话是此篇认知核心)。
只是这种智慧能带给人好处,比如示弱带来的比刚强还要强这种好处。所以人们就认为善就是好的。(好都是相对的,能为你得到好处的事物,在你的角度就是好。)
我没有其他等量级词汇可以表达,姑且用“示弱”、“反思”、“是非”等来表达这种智慧吧。
而人与人之间,只要一交互(一动),就要围绕贪婪(吞噬)而产生各种“相生相对”,或者叫矛盾点。
这种矛盾点围绕一个本源——贪。
贪俗话讲叫得与失,其实就是吞噬其他生命体能量多少的量级而已。
嗔是为了得与失的攻守;
痴是在贪的“内与外”,一直在内就要迷,也就是痴迷,能跳出来即可不痴。
傲慢是贪的显露,反面是隐藏。
爱是把贪针对爱(两性占有)这一个点上。(延伸一句,爱,这一个贪的“点”可大可小,往大了延伸大爱就是大贪,比如爱民;小爱就是小贪,比如爱狗)。
这种例子举不完,因为矛盾点太多了,可大可小,只要贪念一动,延伸诸多“过程表现”,就是一个个矛盾点。
怎么玩人性?
因势利导!迎合容纳!
啥意思?
就是要对贪所延伸出来的诸多矛盾点进行因势利导,比如恶人想得到,那么就要迎合想得到,而善人却想舍弃,那就要迎合舍弃。
俗话讲:跟聪明人说聪明话,跟傻人说傻话。就是这个意思。
善是一种智慧,善人就是智慧高的人,迎合善人就要用善的方法;
恶是一种弱智,恶人就是弱智的人,迎合恶人就要用恶的方法。
(插一句接地气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嘴里讲“我挺善良的,但是我就没啥好报啊”!这就是屁话,放心,他一定不善。善人和好人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但是人们总是喜欢把善和良(好坏)连在一起念,这就是个伪装。1个人杀掉10个人而保护了100个人,这就是善,如果杀掉1亿人而保护了10亿人,那就是大大大善,可以歌功颂德1万年了!用杀不杀人可以评价人好不好,但绝对不能评价其善不善。完全两个维度的词。)
比如《鬼谷子》:阳言者依崇高,阴言者依卑小。
老百姓理解表面意思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理解太肤浅,就好比理解孔子嘴里的“反思”,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面意思三岁小孩都知道,实际上地球人没几个真懂的。
只有看清“阳言者依崇高,阴言者依卑小。”背后的结构,也就是来龙去脉——从哪生出来的,为啥会长这样。才能真正明白这些旷世名言的真意。
星球都是即兴打字,逻辑没问题,只是谁论述在前在后有点问题。可以跳着看。
讲的是善恶和贪的结构与延伸。
围绕贪字延伸出去的“矛盾点”太多,无法都列举,但抓到善恶结构,看见一个矛盾点即可解破一个,并且利用得上。
曾仕强与南怀瑾都是大师,大师善于示弱,不展示攻击性,所以我很少看。
读书学知识从要看带有“攻击性”的人,正如批判是思想的启悟的快捷方法,充满攻击性的知识,才更容易见真地。
就好比入魔而利用佛法讲述的诸多人性漏洞,你去观察入魔,才能更快学会佛法。
为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往往入魔更容易顿悟。(参见上面讲的杀1亿救10亿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