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原理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就是研究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与公交车司机的大脑,管空间记忆的海马回的神经元的大小。
伦敦这个城市,据说是全世界路线最错综复杂的城市之一,要取得这个城市的出租车司机牌照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本实验就是通过45年的跟踪,然后对比出租车司机与公交车司机大脑中管空间记忆的海马回的神经元的大小,结果是,出租车司机的神经元比公交车司机大很多,见上图最右下角的绿色框。
同样是开45年的车,为什么会产生如何大的区别?
这里的核心,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原因,主动才有用。
公交车司机的路线固定,因此,大脑对应的神经元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自动化处理这个固定路线,于是从此以后,该任务进入自动化的状态,对应的神经元从此不再增长。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他有无数起点,无数终点,而每一个起点与终点之间,可以有无数条路线,城市的路线越错综复杂,他的可选择路线就越多。
这意味着,即使在出租车司机还没有出发前,每一个乘客每报一个终点,出租车司机就必须先在大脑里面搜索一遍所有可能路线,对比路线后选择最佳线路,然后在上路后去验证这些路线,并且实时更新他大脑里面的数据,重新匹配最佳路线。
全脑搜索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现在都有电脑,都会有在电脑里面搜索资料的经验,我们在电脑里面每执行一次搜索,会最大限度占用电脑的资源,这就是全脑搜索的难度,它是违背大脑的基本原则的,大脑是倾向于选择强模型来以最小代价完成任务的。
这就是主动思考的意义,然而我们的大脑在本能上却是抵制这个做法的,因为这太烧脑了。
这就是调动大脑潜能与创造力的核心,主动的进行全脑思考。
我们还是要以这张大脑神经元图为例子,大脑在刚出生时,其每一个神经元上具有的神经元链接数可达上万个,我们上面把它比喻成一只章鱼具有上万只脚,而这上万只脚的意义在于,每一只脚都可以跟其他章鱼进行沟通。
而我们的大脑里面有数百万亿个这样的神经元,这是何等复杂与庞大的网络。然而人脑的本能却是反这一过程,正如右图长大后的神经元,以及我们开头所导出的大脑神经元【用进废退】的原理。
因此,人类大脑的自发状态是会越来越没有创造力的,我们越长大,神经元的密集度会越来越稀疏,因此,成年了,越来越有主见了,这并不见得是好事。
主动的全脑思索
因此,洪兰教授说:“这个实验,改变了我们整个教育的方法,教育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那么一切的努力都没用”。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整个教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学习更多是为了某些现实的目的,比如考试,比如功名利禄等,而这些东西,正是扼杀创造力的罪魁祸首。
自主的主动思考本身是反本能的过程,是极具难度的,如果再把学习与其他目的挂钩上,那么我们会被背后的目的所左右,一旦被这些强模型左右,那么停留在所谓纯粹的思考状态就显得不可能。
比如小务虚写文章,也经常被强模型所左右。
生活毕竟是很现实的,这是生而为人所难以跨越的,我写文章最开始确实也得为了生活,同时,它也是我实现梦想的方式,因此,我总是得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思想斗争。
一方面你不得不为生活,但小务虚深刻的知道,一旦为了生活本身来创作,那么生活这个强模型就会把我牢牢把控住,结果我就会为流量烦恼,为收入烦恼,甚至还会因此去跟风,什么热门写什么。
另一方面我深刻的知道,一旦进入这个状态,我的思想就不自由,我就无法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我就会显得很仓促而无法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从而不断的进行全脑思索。
因此,小务虚所有这些文章的导出,相当部分是这些思想斗争的产物,我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生活会有如此大的束缚力,如何才能摆脱这些束缚,如何才能真正调动智慧。
而正是这一过程,使得我进入智慧调动的状态。
因此,我很庆幸我能时刻保持这种审视生活的态度,它使得我不断反思,促使我不断学习,同时,为了把更好的模型展现给读者,我又不得不继续不断深入地学习与思考。
最终,我发现这一过程最大的受益者,原来是自己。
而这一切,源自于我们能突破强模型的禁锢,从而能进入自主的思考状态,这就是大脑创造力的启动状态,只有真正进入这个状态,才能调动大脑的真正潜能,而这种状态的长期结果,就是我们庞大而密集的神经元网络,它对应的就是我们的创造力。
它是长期自主思索下结果,而这种长期的自由自主的思索却是反大脑本能的,因此,它是难的,请大家一定要保持对这一点的重视,这是突破这一禁锢的前提。
小务虚专注思维模型研究,模型决定实在,唯求深刻,欢迎交流
本文的大脑神经实验主要来自洪兰教授,我们力求结论的科学性,有兴趣更全面了解的,可以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洪兰”,可找到洪兰教授关于大脑科学的更多视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