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西方世界的第一大宗教,早在唐代便已传入中国。然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受儒家伦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督教始终被中国人视为舶来品,从未融入我们的主流文化。
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基督教也遭遇过类似的命运。不仅如此,基督徒还受到过罗马当局的残酷迫害。我们最熟悉的耶稣·基督,就死于罗马帝国驻犹太行省的总督彼拉多之手。基督教早期的领袖使徒保罗,后来被罗马皇帝尼禄杀害。罗马文人编造了各种诬陷基督徒的谣言,基督徒被投向竞技场喂狮子,绑在木桩上活活烧死,供罗马权贵们娱乐。
然而,三百年后,基督教的命运出现了大逆转。他不仅获得了罗马政府的承认,还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连皇帝本人也受洗成为了基督徒。随后,基督教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深刻影响西方文化至今。
那么,基督教是怎样完成从丑小鸭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的呢?
1/6 一部血泪史
基督教始于公元1世纪的小亚细亚,这片土地在当时属于罗马帝国的边境省份,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加上多民族混居,各种文化在此融合,耶稣基督就活跃在这一时期。
圣城耶路撒冷
耶稣奔走于各个城市,在给穷人治病的同时,还传播着他的福音,很快就有了一大批忠实的信徒。耶稣此举引起了罗马当局的恐慌,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熟悉,耶稣被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而罪名仅仅是他拥有太强的社会号召力。自此,罗马当局和基督教结下了梁子。
不少罗马皇帝都迫害过基督徒,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尼禄。据史书记载,尼禄曾故意在罗马城内纵火,随后嫁祸给基督徒,最终导致大批基督徒被害。那位著名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屠杀起基督徒来也是毫不手软。到了公元303年,皇帝戴克里先对基督教发起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迫害,他发布法令,强迫神职人员向罗马神庙献祭,将他们的财产充公,烧毁经书,并严禁基督徒聚会。顷刻间,无数信徒人头落地,血染刑场。
今天的基督徒总是用“血泪史”来形容这多灾多难的三百年。但我们不禁有个疑问,罗马当局为何如此憎恨基督教?要知道,罗马帝国有自己的宗教,而且是非常宽松的多神教。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有一座万神殿,听听名字你就知道,里面过去供奉着各种各样的神。
为什么罗马人要供奉那么多神呢?因为罗马帝国是靠军事征服起家的,每占领一个地区,罗马人就会把当地的神供到万神殿去。这样做,既能表示对异族的包容,又带有炫耀的色彩,各族神祗被平等对待,有助于提高各族人民对罗马的认同感。
既然罗马帝国对宗教那么宽容,为何单独把基督教视为眼中钉呢?通常的解释有以下原因。
首先,基督教奉行一神论,基督徒只信仰上帝,拒绝供奉罗马人的神祗。这等于从意识形态上拒绝了罗马人的统治,在罗马当局看来,这无异于想从国家分离出去。
其次,基督徒拒绝为罗马帝国服兵役,也不给帝国纳税。如果说一神论从意识形态上脱离了罗马帝国,那么不给罗马帝国当兵和纳税,则从政治和经济上给了罗马人一个背叛的信号,当局无论如何不能坐视不管。
从以上两点我们能够看出,基督教之所以不受罗马政府待见,其根本原因是他只按照自己系统的指令行事,他不仅拒绝相信罗马人的神,还宣布除了上帝以外,其他宗教都是异端。罗马政府看你这么狂妄,当然要想尽办法打压你了。
如果说罗马多神教是个开放的系统,那么基督教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你或许会问,开放的系统岂不是很好吗?多元融合,是现代人很推崇的理念,为何一个开放的系统会被封闭的系统给取代呢?
2/6 多元化的帝国
要知道背后的原因,我们首先得理解罗马帝国的形成。
罗马帝国是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境内拥有上百个民族。罗马帝国把军事征服奉为国策,不少罗马皇帝都亲自带兵打仗。征服了那么多土地,罗马人就必须实行有效的管理。他们对被征服者是比较宽容的,除了尊重他们的信仰,被征服者还享有公民权,而且有机会进入罗马当局担任高官,这和我们唐代的制度氛围非常相似。
在古罗马的鼎盛时期,这种多元化造就了帝国的繁荣。然而与任何统治多民族的国家一样,庞大的帝国也隐患重重。毕竟,这些民族都是被征服者,他们在文化、信仰与生活方式上相差迥异。在太平盛世,他们尚能和睦相处,可一到灾荒年代,或者帝国的实力减弱后,矛盾就开始浮现出来。
那些外族人,尤其是被罗马人称之为“蛮族”的人在罗马备受到歧视和排斥,他们多半在社会底层挣扎,很难有机会在罗马社会出人头地。这种情况,和今天生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少数族裔类似,只是这些古代的蛮族人更不好惹。
虽然地位低下,但蛮族人已经渗透到了罗马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军队中,帝国拥有大量的蛮族士兵。如果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可能倒戈相向。这种情况,与我国西晋末年的形势堪称异曲同工。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经大批迁入中原,在融入汉族社会的过程中,也与汉人发生了各种矛盾。所以,一旦西晋王室爆发内乱,他们便趁火打劫。后来的“五胡乱华”,绝大部分都是由定居中原的胡人所挑起的。
在罗马帝国,哥特人扮演了与中国西晋末年胡人类似的角色。他们先是替罗马军队效力,后来因不服罗马的统治,对罗马大举进攻,最后占领了帝国首都,为罗马帝国敲响了丧钟。
其实在哥特人之前,罗马帝国的军队已经蛮族化了,军队里不仅有大量蛮族士兵,还有蛮族将领。而随着帝国对边疆控制力的下降,政府对蛮族军队越来越依赖,这在客观上也给了他们作乱的机会。然而,抛开道德判断,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罗马人这套多元的政治机制已经显露出疲态。贵族骄奢淫逸,人民怨声载道,异族蠢蠢欲动。国家正显露出分崩离析的迹象。
此时的罗马宗教,对于遏制这股颓势已经无能为力。当整个系统面临瘫痪之时,宽容的多神教缺乏统一的教义与富有约束力的教规,逐步丧失了对民众的吸引力。
由此我们看到,开放包容虽然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却是以强大的控制力为前提的。国家如此,公司也一样。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多元最终只能带来混乱。罗马帝国后期的衰败,是个鲜明的写照。不过,这也给基督教带来了机会。
3/6 一神论教义
当系统逐渐崩溃的时候,人们最需要什么?是希望。而且是明确、坚定,能够指引他们前进的希望。在罗马人眼里,这个希望就是基督教,以及他的上帝和天国。
基督徒只相信一个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真神,耶稣是万王之王。他的信徒,被称作上帝的选民。“信耶稣,得永生。”这句简单的口号让无数人徒慕名而来。当未来晦暗不明的时候,基督教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方向。“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
简单,往往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在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眼中,圣经里的很多话有些不可理喻。基督教禁止信仰别的神,其他宗教,在基督徒看来均为异端。基督教的原罪,就是不信上帝。这让一个非基督徒很难理解,凭什么不信上帝就是“罪”呢?我一辈子行善,难道因为不信上帝,死后就得不到救赎吗?
然而,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这种排他性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毕竟,两千年前的老百姓没受过多少教育,他们中很多人目不识丁,他们要的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心灵的慰藉。基督教恰恰能满足他们。
从传播的角度,基督教的普及是个非常成功的传播学案例。首先,他有明确的教义,而且通俗易懂,几乎任何人都能理解,概括起来无非是那句“信耶稣,得永生”。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明确的结果。
另外,基督教还有个鲜明的形象。一提起基督教,人们就会想起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这个形象成为了基督教的超级LOGO,延续了千年。别的宗教,并没有类似的LOGO,但基督教就有。所以,耶稣的形象成为了所有基督徒心中共同的符号,无论你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个阶层,看到十字架,你就知道它的含义。
按照营销学大师特劳特的说法,成功的品牌营销,就是给消费者留下鲜明的符号,占领他们的心智,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比方说,一提起奔驰汽车,你马上会想起“豪华”。一说到沃尔玛,你就会想起“天天低价”。优秀的品牌往往是某个特殊概念的代名词,从而让其他的品牌难以替代。
然而,和那些知名的跨国企业相比,基督教在品牌营销方面堪称开山鼻祖,一代宗师。没有任何品牌的传播,能和基督教相提并论。
在当时,基督教高度排他性的教义,对信徒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信上帝,你就拥有了一切。反之,则会失去一切。当古罗马世风日下,日渐衰落时,基督教没有要求信徒用道德去感化这个社会,而是承诺给他们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在旧系统旁边,开启了一个新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不像旧系统那样开放,只有对上帝绝对忠诚的人才能进来。
4/6 宗教为解决现实问题而生
其实,宗教和其他的科学、哲学乃至政治制度一样,都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生的。
古罗马的多神教,源于统治者征服异族的需要。他们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来吸纳各种各样的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暴露了它的缺陷。首先是过于臃肿,其次是缺乏明确的教义,各路神祗一起被供奉,无异于削弱了每个神祗的地位与解释力。因为承载的信息太多,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系统逐渐瘫痪。
这种多元化的宗教,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尤其力不从心。要知道,成功的宗教,往往给现实制造一个鲜明的反面。比如,基督教有天国,与之对应的尘世则是充满了“罪”的国度。佛教宣扬苦海无边,现实被佛教徒描绘成无限的苦恼。越是人们遭遇苦难的时候,就越需要一个旗帜鲜明的彼岸世界来提供安慰。在当时的古罗马,基督教无疑最了解民众的这一需求。而罗马当局却迟迟未意识到。
直到君士坦丁上台,基督教才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此时的罗马皇帝也变得务实起来。既然原来的多神教已经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就应该换其他宗教来解决。其实,在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以前,基督教已经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到处是基督教的忠实信徒。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君士坦丁受到母亲的影响,才开始信仰基督教的。这固然是基督徒后来对君士坦丁的美化。然而,基督教已经在帝国内部遍地开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君士坦丁选择把基督教作为信仰,显然有现实的考量。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是,利用基督教严格的教义来约束臣民,作为帝国的伦理标准。确实,君士坦丁没有去修复原来的系统,而是直接利用了基督教所搭建的新系统。与旧系统相比,新系统不再包罗万象,而是对信徒做了严格的遴选,为社会界定了新的是非标准与道德规范。避免了旧系统因为“程序”过多所产生的混乱。他把这个新系统作为凝聚人心,拯救世风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君士坦丁发现,一神论的教义能够让罗马重新获得统一各个民族的名义。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即便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其他的民族也纷纷把基督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整个西方世界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
5/6 基督教的发展闭环
我们之前一直在讨论基督教的封闭性。然而,作为一个有着全球影响力的宗教,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势必要经历再解释的过程。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系统,基督教教义尽管极力排斥其他宗教,在其内部,则必须保持足够的解释力,以维护教义的纯洁。
那么,基督教是靠什么做到的呢?我们可以从基督教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路线略窥究竟。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在早期,基督教的信众主要来自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的诉求非常简单,且往往带有功利色彩。我们看今天中国一些农村地区信仰基督教,也跟那时候很相似。人们去教堂祷告,和其他老百姓去庙里烧香一样,无非是乞求上帝保佑他们多子多福,太平安康。
到后来,基督教逐渐蔓延到中上层阶级,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开始信仰基督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原因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当信众发展到可观的规模,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时,才会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根据美国学者E.M 罗杰斯在其名著《创新的扩散》里的解释,中上层民众,尤其是中产阶级往往对新事物持观望态度,他们只想跟风,不愿意冒险。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他们都是风险厌恶者。然而正是他们,构成了让社会思潮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
等基督教发展到这一阶段,最后一群人登场了,他们就是知识分子,这些人饱读诗书,精通文法,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远见卓识。他们看到基督教的流行已成大势所趋,便着手进行一项艰巨的工作——建立神学,捍卫信仰。
罗马帝国晚期的奥古斯丁,从事的就是这项事业。他被誉为基督教的首席神学家。从奥古斯丁开始,基督教开始了漫长的神学体系建设,直到中世纪才由托马斯·阿奎那基本完成。
奥古斯丁
所谓神学,就是利用知识的力量为信仰奠基。神学家得接受哲学、科学、逻辑等多学科的严格训练。在中世纪,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其影响力不亚于今天获得诺贝奖的科学家。时至今日,神学博士仍是大学中最难攻读的博士学位之一。
为什么基督教要吸纳这些知识精英呢?原因不难理解。通过复杂艰深的神学体系,基督教垄断了对信仰的解释权。使系统在获得张力的同时,也具备了抵御外来思想袭扰的防火墙。也就是说,神学使基督教的封闭性更加完善。
从排他的教义,到晦涩的神学,基督教从底层社会一路扩展到上层精英,也是一个“排斥—吸纳—再排斥”的过程。从封闭性开始,到封闭性结束,基督教的发展刚好形成了一个闭环。
6/6 基督教发展的成功路径
就这样,基督教完成了对罗马帝国的征服。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的成功,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我们从中看到,一种意识形态从小众思想演变成社会主流,究竟要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宗教为解决现实问题而生,尤其得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需求。所以,全世界各大宗教,都宣称自己能救苦救难,只要忠心侍奉神灵,就能收获回报。在道德说教中掺杂功利色彩,是他们获得群众基础的必要条件。
第二,宗教得具有很强的识别度,从教义到标志,越鲜明越好,让知识水平最低的人也能够理解记忆。第三,宗教往往会抬高信仰的准入门槛,比如基督教,只能信上帝,不能信其他神。唯有这样就能筛选出合格的信众,保证队伍的纯洁,让组织维持长久的稳定。
最后,宗教往往会寻求知识的帮助,来巩固自己的信仰大厦。基督教有神学,佛教有佛学,这些学问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信仰营造起知识的壁垒。
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既有顶层设计,也有底层反馈,通过内在的调节回路,形成强大的闭环。基督教的发展,正是遵循了这一路径。其实除了基督教,还有其他类似的成功案例。
比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最终击败了国民党?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共产党有着明确的信仰和口号,其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底层影响力,能够团结起广大民众。然而,在强调群众基础的同时,共产党军队又通过严格的信仰筛查机制甄别各个成员,并通过党员和政委这样的角色加强思想建设,从而为队伍注入凝聚力与战斗力。
反观国民党军队,由于缺乏严格的信仰体系,国民党军队鱼龙混杂,既有一心为公的爱国将领,也有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更不乏大量的军阀与兵痞。所以,国民党自成立之初就陷入门派之争与各种内斗,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国民党不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纲领,可他们对于普通大众太过抽象,不及共产党的立场鲜明更有号召力。
今天的不少企业家,都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那什么是企业文化呢?很多人把它理解为目标愿景等动人的口号。其实,企业文化不是用来装饰的,它是企业内在生成的一个系统,既能规范企业员工的言行,也是一种甄别机制,帮助公司识别出自己最需要的人。优秀企业的文化,并不总是标榜多元与宽容,它们甚至非常严苛。企业文化越是目标明确,旗帜鲜明,员工就越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是否与组织的要求相匹配。企业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