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讲老来不招人待见这件事。
01、长寿也是一种惩罚
《庄子·外篇·天地》里有一则故事:
尧在华地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请让我为圣人祝愿吧。祝愿圣人长寿。”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富有。”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多男儿。”尧说:“用不着。”守护封疆的人说:“寿延、富有和多男儿,这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为什么呢?”尧说:“多个男孩子就多了一层忧惧,多财物就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些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观念和德行,所以我谢绝你对我的祝愿。”
这就是著名的《庄子》中“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的故事。
人们向来以追寻长寿为目标,为何庄子认为“寿则多辱”呢?细思下去,原来意思是说:人生过于长寿,由于种种原因,难免蒙受病痛之辱、无用之辱、不敬之辱,失去人生尊严,长寿实在是一种痛苦。
尽管中国自古倡导忠孝仁义,但不孝的现象屡见不鲜。老来确实挺容易不受人待见。
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直言过长寿的痛。比如中国现代思想家钱玄同就有过“人到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的发言。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晚年经常把“寿则多辱”挂在嘴边写在纸上。
0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但也有文化名人们有一套对抗“长寿的痛”的感悟。他们在规避“长寿的惩罚”方面颇有心得,晚年无昏聩、有尊严、受爱戴,是十足可爱的老人。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在晚年写了《老年谈老》述说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对待老年的态度,还写了老年十忌来不服老。
学季老“不服老”
感受老的奇妙无穷
“人们渐渐地觉得老了,从积极方面来讲,它能够提醒你:一个人的岁月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抓紧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无常一到,后悔无及。从消极方面来讲,一想到自己的年龄,那些血气方刚时干的勾当就不应该再去硬干。个别喜欢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或许也能收敛一点儿。老之为用大矣哉!”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我信奉陶渊明的两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是我对待老年的态度。
凡是我觉得好吃的东西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卡路里维生素统统见鬼去吧。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
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脑勤我认为尤其重要。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老有十忌,保有风骨
季老对老年的自己很有要求,写了老年十忌。做到这些的老人,享尊严受爱戴还充满了智慧,绝对可爱极了。
一忌 说话太多,口舌惹祸、戒之在说。
二忌 倚老卖老,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三忌 思想僵化,要接受变化和拥抱科技进步。
四忌 不服老,昏聩糊涂的不服老,是绝对要不得的。
五忌 无所事事,老了依然有进取心有干劲者令人钦佩。
六忌 提当年勇,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依然提当年勇度日,便难免是一种自卑情结的外放。
七忌 自我封闭,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
八忌 叹老嗟贫,老而又贫,又叹老嗟贫,实在是一种悲哀。
九忌 老想到死,面对死亡,信奉陶渊明《神释》诗最后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
十忌 愤世嫉俗,对社会变化的迅猛跟不上,对新生事物看不顺眼, 表现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是非常不可取的。
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在晚年有着好的身体与精神状态,在晚年依然保持着 “过去的品质”,是可敬可爱的老人。
如杨绛先生般优雅
看重生命的尊严
在漫长的晚年岁月中,杨绛的身子大体上能保持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头脑清楚,身手灵活,记忆力惊人,日常还关心时事。
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她也没能阻止身体逐渐自然衰老的现实,所谓“健康”也是相对而言的。她的血压一直要以药物来维持,血压一上来便头晕,不敢动脑筋,怕中风。以前还能喝10片左右的茶叶,后来喝了睡不着。她长期严重失眠,每晚10点多躺下能睡一会儿,半夜醒来再也难以入眠。剩五颗牙齿,互相对不上。嗅觉也逐渐退化,食物馊了都不知道,得外人提醒她。去世前10年,杨绛的双耳逐渐失聪,但她拒绝质量好点的助听器,而喜欢与人笔谈,要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的表情和口型。
她还反复对人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无疾而终!”“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得干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 “最怕瘫在床上,自己受罪,别人受累。”
“我很牛的,可以打架的”
杨先生一直以温婉、恬静示人,但在晚年尤其是钱钟书去世后,却展示了她“战斗”的一面,令世人另眼相看。为维护丈夫钱钟书和自己的声誉与形象,也为维护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她不惜与人打笔仗、打官司,毫不示弱,颇有乃父遗风。
即使到了百岁以后,杨先生仍然敢和人打官司,并以胜利收场。正是这种无惧一切、抛弃年龄暗示的心态,让她老而弥坚。而即使知道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也仍然要将维权之事托付于人。2014年,杨绛手书一委托书,授权王振民与清华法学院,不仅在她活着的时候为她和家人维权,而且在她逝后,仍要维护其一家三口的合法权益。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先生早年患有心脏病,她不惧怕心脏发生意外,多次谈到心脏病的死法最痛快。”她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对其最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身体状况都产生了正面影响——一个天天恓惶不安、畏惧死亡的老人,与一个笑对疾病和死亡的老人,其理论意义上的生命抵抗力肯定不在一个水平上。
杨绛曾平静地说:“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我还得熬过一场病苦,熬过一场死亡的苦,再熬过一场炼狱里烧炼的苦。老天爷是慈悲的。但是我没有洗炼干净之前,带着一身尘浊世界的垢污,不好‘回家’。”当她散尽一切身外物,做完未竟之事,她觉得可以干干净净地上路了——“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社会乐于拥有长寿老人的荣耀,却鲜少让他们在十足尊严中老去。
在期盼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保障机制逐渐健全,寄希望于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要想有尊严、有品质、有希望地活下去,正在老去的你很有必要未雨绸缪。
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储蓄足够的金钱、购买完善的保险……都是需要做的功课。
也不妨汲取文中文化名人们的感悟,努力做个可爱老人,来对抗“长寿的惩罚”吧。
内容来源:江山余画、钱钟书研究、民国文艺、《老年谈老》、文汇报等
图片来源:123rf、全网资源
编辑: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