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农村留守老人:堪忧的生活现状

2019年6月15日  来源:康养产业研习社 作者: 提供人:xianpan85......

1.经济状况较差,物质生活偏低

对每个家庭来说,经济收入是生活的基本保障。留守老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水平低下。80%的留守家庭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子女才被迫外出打工。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并不乐观,经济状况普遍偏低。留守老人自我供养和子女的后代供养是老人经济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老农民则需要依靠土地获取微量的经济收入。

因为年岁增加,老人自我供养能力逐渐减弱,外出子女会通过经济供养的方式来弥补老人生活照料缺位。随着子女生活压力提高,孝意识的逐渐淡化以及儿女对于赡养老人之间的推诿、扯皮都一定程度上使子女将父母视为负担,甚至逃避赡养义务。一些留守老人从子女处得到的经济支持相对较少,老人只达到温饱型的生活水平,甚至有一部分的留守老人生活无任何着落。

2.身体机能弱化,得不到有效照料

调查发现,80%的留守老人都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疗费用也呈上涨趋势。对老人来说,医药费是他们面临的大问题。虽然我国有针对农村医疗推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仍然难以减少老人生病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在大多数留守老人家中依然存在。

所以老人一旦身体检查出问题,高额的医药费将会给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老人生病时,为了不给子女带来麻烦,都选择“小病扛一扛,大病拖一拖”的心态。老人家中都会备常用药,如果出现头疼感冒的小病,老人就随便吃点药扛过去或去村卫生所就医,除非患大病时,他们才会不得已把儿女叫回来去医院就医。

生病时能否得到子女的及时照料是留守老人最为关切的问题。子女由于经济的压力和时间的不足,除春节和特殊情况返乡外,70%的子女几乎不会特地回乡照顾父母,这就导致留守老人生病时的子女缺位。在大量子女外出的情况下,留守老人生病或突发急病因无人照顾或无人知晓从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看护与救治,甚至因时间耽误过长而加重了病情的情况层出不穷。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解决对策与实践模式(深度)

3.负担过重,从事农业劳作、存在隔代监护

在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子女外出务工后,农业生产者由农村的中青年转变成老年。由于对于土地的热爱,沉重的农业劳动仍不会使老人放弃土地。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明显加重。

在劳动参与率上,60~75岁且身体条件允许的留守老人,都会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形成一种“入花甲甚至古稀之年的老人非但不能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反而还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活”的现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并且女性留守老人劳动参与率明显低于男性留守老人。

由于城市高额的教育费用以及子女工作无暇照顾孩童,大多外出务工的子女会将孩子留给父母照管,抚养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的身上。由于抚养孙辈需要花费高额费用,所以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外出子女给予留守老人有限的经济资助并未给老人生活带来实质的改观。相反,留守老人会主动承担起“再抚养”的责任,加重老人的经济负担与压力。

隔代教育对留守老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差异,老人和孩子之间存有代沟,加之老人文化程度偏低,孩子会不服老人管教,留守老人时常会感觉力不从心,加重负担。另一方面,孙辈的陪伴,可以使留守老人缓解孤独感,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4.精神生活空虚,与儿女缺乏情感交流

作为特殊年龄段的留守老人,心智更偏向于小孩心态,情感更加弱化。他们渴望得到儿女的关心和呵护。圣人经常教导人们“父母在,君子不远游”,子女要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在父母膝下尽孝。由于与父母地理距离较远、假期少、回家费用较高等客观原因,子女与家庭的情感联系逐渐变少。

调查显示,30%留守老人的儿女三四个月会回来一次,50%的儿女回家周期是一年,甚至有20%的子女数年返乡一次。留守老人长期与子女不相见,和儿女情感慢慢淡化,出现老人家庭地位边缘化。由于留守老人具体情况不同,个人感受也存在差异。60%的留守老人说子女外出后会偶尔感到孤独,15%的老人表示会经常感到孤独,10%的老人会一直感到孤单,只有5%的老人回答子女外出后心理不会感到变化和差异。

子女长期不在老人身边,缺乏情感交流,于是老人产生了一种不安、孤独的心理。虽然通讯设施的全面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与子女沟通的需要,但对于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只起到了望梅止渴的作用。打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儿女联系的主要方式,日常的电话联系并没有真正缓解留守老人对儿女的思念。

长期无法向儿女倾诉内心的苦闷,久而久之会给留守老人精神和心理上造成压力,导致留守老人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从而留守老人就急需一个载体来承载老人的想法与心愿。但又因为认识和判断力的降低,留守老人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而盲目的选择宗教信仰,甚至一部分留守老人因缺乏判断力而加入邪教。加之配偶、亲友的丧失,留守老人很容易情绪波动,产生精神紧张、失落、甚至产生抑郁和厌世的心理。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解决对策与实践模式(深度)

5.生活照料缺失,家庭养老制被破坏

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子女是父母养老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主要承担者,“养儿防老”“侍奉在侧”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子女外出务工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老人的居住方式趋向单身化、夫妻化。子女有限的经济支持仍然不能满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需要。留守老人年龄不断增大,他们更加需要别人照顾。

随着年龄的增大,留守老人自理能力逐渐减弱,生活质量也不断下降。70岁以上的老人虽能进行日常起居的照料,但经常也会体力不支,在餐饮方面,老人只求吃饱不求吃好。家中的农活老人也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是否进行劳作。对子女依赖程度较高、自理能力较差的八旬留守老人,他们虽能勉强照顾自己的一日三餐,但都非常困难,日常起居甚至陷入危机。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压力,多数子女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讨生活,从而导致留守老人子女长期“缺位”,老人严重缺失子女日常的生活照料。

6.生活方式单一,农村基础设施匮乏

文化娱乐活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老人闲暇时期的活动也是充实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都非常落后,娱乐场所相对于城市而言也非常匮乏,大部分农村没有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老人的空闲时间一般都比较单调,他们在完成农活之后,85%都以看电视、串门、聊天为主,生活方式极其单一,农民精神世界相当匮乏。老人表示,早年间政府有组织“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的活动,村民能在自家村中免费观看戏剧。但近些年,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力度逐渐减小,几乎不在农村举行文化活动。

古话讲:“道路兴,百业兴”,现在仍有一些远离城镇的乡村道路建设质量差,通达状况不佳,无法解决老人出行难的问题。一些住在离城镇较远村落的老人他们经常也想去县城看一看、逛一逛,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每年只能静等儿女回来有机会带他们去县城,出行极其不便。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解决对策与实践模式(深度)

留守老人 / 农村养老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