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地理社区 > 欧亚大陆 > 亚洲 > 东亚 > 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国 > 清朝 > 明朝 > 元朝 > 宋朝 > 十国 > 五代 > 唐朝 > 唐朝政治 > 安史之乱
  • 精选
  • 会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2019年6月2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miya68......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十三

有一个事实是比较清楚明了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朝代,如果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它的衰亡原因往往是比较清晰的,而人们对其衰亡也常常习以为常,可是,如果是突然由盛转衰,那么,其原因往往就比较复杂了,而人们经常对其衰亡感到有很多疑惑,不知道原因到底出在哪儿?盛世更应警惕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危机。对于唐朝和汉朝,国人常常感到自豪,经常讲到“汉唐盛世”,因为汉唐确实有过繁荣兴盛的时期。唐朝给了很多人有盛世的印象,唐高祖李渊开创了唐王朝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之后,唐高宗李治继承贞观之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而武则天当政时,整顿吏治,扶植庶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应该说也多少仍承继着贞观之遗风。而后,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清明,唐朝达到了李世民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可是,从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却荒废了该干的政事,怠于朝政,沉溺于酒色,迷恋于歌舞之中,特别是当他得到了杨贵妃之后,整日里与杨贵妃如胶似漆,朝政的事根本就不放在他心上了。唐玄宗如此懈怠,为权臣、奸佞擅政揽权提供了很便利的条件,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所以,说到“安史之乱”产生的原因,李隆基沉溺于美色,荒废朝政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李隆基能保持开元初期励精图治的理政风格,或许,有机会避免“安史之乱”产生,可惜,历史无法假设,李隆基掌控皇权的时期,也是唐王朝由盛开始转向衰落的时节。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上)

李隆基画像

第一,李隆基怠于朝政,让佞臣有机会擅政揽权,这为“安史之乱”的产生埋下危机的隐患。

自开元末年开始,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思就不在朝政上了,他满脑子心思都放在与杨贵妃一起享乐于歌舞酒色上面,而朝政逐渐被佞臣掌控。前期,是由李林甫把持朝政,李林甫任相达十九年之久,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在玄宗统治的后期,李林甫是一位典型的“口有蜜、腹有剑”的佞臣,他大权独揽,蔽塞言路,排斥异己,培植党羽,离间朝臣之间的关系,导致朝纲紊乱,政事荒废。李林甫为了避免宗室其他人抢夺他的权力,他竟然上奏玄宗皇帝,建议重用胡将,因为胡将非汉人,一般来讲是很难有机会拜相的。而李林甫的建议使得本来就想着掌握更大权力的安禄山等边疆胡将得到发展壮大的机会。可以说,李林甫在担任宰相的后期,朝内,他极力排除异己;朝外,让边疆胡将得到了重用,这就为叛乱的产生埋下了危机种子。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宰相由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承任。与李林甫相比,杨国忠能力更差,而心眼更坏,做的坏事更多。天宝十二年(753年),杨国忠在李林甫刚去世不久,便对尚未下葬的李林甫进行诬告,他与安禄山合谋,指证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是父子关系,告他们同谋造反。安禄山指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而唐玄宗命有司审理,而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因害怕自己受牵连,便按杨国忠的主意出面作证,证实李林甫谋反,李林甫尚未下葬便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其诸子被除名流放,李的棺木被劈开,身上穿的金紫朝服被剥下,口里含的珍珠被挖出来。最后,任相达十九年之久的李林甫只能以庶人之礼安葬。杨国忠狠狠整了刚死的李林甫出气,但他却从李林甫那里学来了很多奸诈损招,他一方面仗着受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不断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并与安禄山等狼狈为奸,骄纵跋扈,在大臣面前不可一世;另一方面,他在朝中徇私受贿,不顾天下成败,只顾独揽大权,他排斥异己,欺压朝中群臣还不够,他还着力想制约边疆的强势军事将领,结果,造成了与安禄山的矛盾,两人争权夺利,水火不容。由杨国忠这样无能又奸诈的奸臣、外戚把持朝政,朝政岂能不乱,叛乱的发生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上)

杨贵妃画像

第二,朝中权臣之间的矛盾、地方节度使之间矛盾等成了激发“安史之乱”产生的导火线。

李隆基不理朝政,沉溺于与杨贵妃的享乐之中,权臣们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矛盾重重,朝臣与节度使之间,节度使与节度使之间,矛盾逐渐加剧,而且缺少了皇权的调节机制,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这成了“安史之乱”产生的直接导火线。杨国忠任相之后,凭着其外戚身份和宰相的权力,专横跋扈,整个心思只放在揽权敛财上,他根本就不管朝政的运行效果。杨国忠所关心的只有三件事:一是大肆揽权,独自掌控着人事权和财政权,他大肆受贿,不是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是提拔奴才收取钱财;二是专权误国,好大喜功,他穷兵黩武。他不懂军事却喜欢瞎指挥。比如,他两次发动了征南诏的战争,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三是与大臣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而这后一点成了他与安禄山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当时,安禄山受到唐玄宗的重用,而杨国忠看到安禄山不但节制着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手握重兵,而且还越来越得到玄宗的恩宠,他心里又妒忌又不服,于是,便采取各种奸诈手法来对付安禄山,比如,秘密派人专门刺探安禄山的隐私;经常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把安禄山安插在京中的耳目进行贬官或逐出京城等。杨国忠的这些损招让安禄山既感到非常气愤又感到很恐慌,因为杨国忠本就有不轨之心,他担心因杨国忠告密而过早暴露。唐玄宗对杨国忠告安禄山的状半信半疑,天宝十三载(754年)春,他召安禄山入朝,拟试探安禄山是否有谋反之心。而由于杨贵妃事先向安禄山通风报信,安禄山入朝后竭力向玄宗表忠心,赢得了玄宗的高度信任,玄宗甚至想让安禄山加同平章事,而当太常卿张垍正草拟诏敕时,杨国忠急忙劝阻,他说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不识字,不能为相,若使其为相,将让四夷的君王轻视朝廷。唐玄宗只好改任安禄山为左仆射。杨国忠陷害安禄山的计策没有成功,反而使得安禄山升官了,他气急败坏,又心生一计,他知道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与安禄山素来有较大矛盾,便故意奏请玄宗任命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哥舒翰排斥和牵制安禄山,安禄山对杨国忠的歹毒用意心里很清楚,他非常气愤,忍无可忍,决定除掉杨国忠。其实,杨国忠的所作所为,恰恰成了安禄山有了谋反的名目,安禄山目标是谋反篡位,而他起兵所喊的口号却是讨伐奸臣杨国忠。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上)

安禄山画像

安史之乱 / 唐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