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与不断恶化的朝廷政局相比,唐王朝的军事战略格局的变化则更加凶险。在府兵制下,国家的战略格局是居内驭外,关中、河南等地的军府数量大大超过其他地区,整个安全态势是内重外轻,因此,唐代前期发生在外州的叛乱一般很快就被平定。为了适应边疆形势的发展变化,唐王朝开始实行募兵制,在边疆地区相继设立节度使,渐渐囤积了大量的常备军,且战斗力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内地的防卫却非常薄弱,除了长安的一些禁军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常备军可言,国家出现了非常危险的外重内轻的战略格局。由于承平日久,内地的百姓已经多年不闻干戈之声了。
从唐睿宗开始,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到开元九年(721年),基本上完成了九大节度使的设置,它们分别为:范阳、平卢、河东、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李林甫拜相之后,为杜绝有才学的汉族将领“出将入相”的道路,遂向玄宗建议由胡人也就是唐朝所谓的“蕃将”来担任节度使。这样,从开元末年起,许多蕃将开始成为各大“军区”的首脑。到了天宝末年,担任节度使的分别是: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他养父的儿子安思顺节度朔方,哥舒翰兼任河西、陇右二镇节度使,封常清则兼任安西、北庭二镇节度使,至于剑南,则是由宰相杨国忠兼领的。
在这九大“军区”中,兵力最强的当属安禄山和哥舒翰,他们二人分别是东北、西北两大军事集团的代表,相互之间颇有矛盾。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兼领三镇的安禄山实力无疑更胜一筹,因为他辖下的河北地区是唐代前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远非戈壁荒漠居多的河西与陇右可比。这种经济与军事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发动叛乱时有了更强的信心,更何况哥舒翰当时年老多病,长期待在长安休养。
天宝末年,发生在玄宗与他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之间的一段对话很有意味。晚年的唐玄宗怠于朝政,他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回答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
所谓“云南数丧师”,是指杨国忠支持下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于天宝十载(751年)发兵攻打南诏,大败而回,天宝十三载(754年),剑南留后李宓再次出兵南诏,又全军覆没。杨国忠却向玄宗报捷,满朝文武慑于他的淫威,没有人敢说出真实情况。“边将拥兵太盛”,是指安禄山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正在东北厉兵秣马。高力士的话可谓一言成谶,因为,安史之乱就在前面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