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
就在开天盛世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下,一场潜流汹涌的危机却正在孕育之中。这种危机是双重的,它来自朝廷与边疆两个方面。
历经艰险从美国追索回国的“唐贞顺皇后石椁”,其浮雕精妙绝伦,实属国宝。石椁的主人就是人们熟知的武惠妃,她是在杨贵妃之前,玄宗最为宠爱的女人。正是这位武惠妃和她的儿子寿王李瑁,卷入了开元后期皇太子的废立事件。
唐玄宗共有三十个儿子,其中七个早夭。因长子小时候被动物抓破脸,次子李瑛遂被立为皇太子,可是他的生母赵丽妃出身于歌妓,没有家族势力可以凭借。后来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在宰相李林甫的支持下,武惠妃开始积极活动,试图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做太子,一时间李瑛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自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瑛与另外两个弟弟联合起来,准备谋害寿王,可惜事情败露,武惠妃乘机诬告他们要谋害玄宗。玄宗一气之下,没有认真考虑就下令把三个儿子全部杀掉。事后,他不免有些后悔,所以立寿王为皇太子的事情也被搁置下来。不久武惠妃去世,玄宗遂立第三个儿子李玙为太子。
然而,危机远未结束。在天宝之初,唐玄宗一度重用与太子颇有关系的名将皇甫惟明、王忠嗣来解决国家的军事问题,又重用太子妃之兄韦坚管理国家财政。然而,随着他们功业日盛,玄宗却感到这是一种来自太子方面的极大威胁,李林甫乘机兴起大狱,天宝六载(747年)韦坚和皇甫惟明被赐死,甚至太子也被迫与韦妃离婚。稍后,兼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也被李林甫诬告为谋反。虽然太子最终没被牵连,但他与玄宗的关系从此蒙上巨大的阴影,他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以致于还不到四十岁,头发就已经花白。
在太子废立及一系列大狱的背后,都闪现着宰相李林甫的身影。
李林甫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奸臣之一了,他是李唐的宗室,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相,直到天宝十一载(752年)去世,他独揽朝政达十八年之久,这不仅在玄宗时期的宰相中绝无仅有,即使是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李林甫这类权相的出现是唐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必然结果。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宰相机构开始独立于三省制之外,从此之后,宰相就不仅具有决策权,而且掌握了行政权,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一人之手。
随着玄宗年事渐高,怠于政事,善于揣摩其心意的李林甫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据说也就是能识字判事而已,但不可否认,他却具有非常出色的行政才能,不仅帮助唐玄宗完成了政治、军事制度的一系列调整,又采取了许多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
《帝鉴图说》中的唐玄宗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位,李林甫对威胁到他的人非常无情,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进行打击,甚至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快,成语“口蜜腹剑”就源于当时人对他的形容。可以想见,如果太子即位,曾策划拥立寿王的李林甫必然会失势,太子的亲信如皇甫惟明、王忠嗣、韦坚等人必然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李林甫不惜多次兴起冤狱,其最终目的是要动摇东宫。
天宝八载(749年)前后,一个真正足以动摇李林甫地位的人出现了,那就是唐代历史上另一位臭名昭著的奸臣——杨国忠。他是唐玄宗的新宠杨贵妃的远房堂兄,在杨家姐妹的推荐下,玄宗委任他担任各种财政使职,进而取得了掌管全国财政收支的大权。必须承认,除了依靠裙带关系外,杨国忠本人也的确具有很强的财政管理能力。两年后,他又兼领剑南节度使。在极短的时间内,杨国忠的权势几乎上升到与李林甫相同的地步,二人的矛盾激化起来。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借口南诏入侵,奏请杨国忠亲赴成都坐镇,试图借此机会把杨国忠赶出朝廷。但事情还没结果,李林甫就于十一月病死在骊山。就在李林甫死后的第三天,杨国忠被正式任命为宰相,他不仅接管了李林甫手中的全部权力,同时继续兼领自己此前的各种财政使职,甚至连关内、剑南等地的军政大权也落入他的手中,权力的集中达到空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