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自控力差?或许”仪式感“能帮你回归理性

2019年8月1日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 提供人:bibei21......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37期,原文标题《用程序对抗情感》

文/袁越

自控力差?或许”仪式感“能帮你回归理性

人类自诩为理性动物,但很多时候情感却占了上风。比如眼前的这块奶油蛋糕,理智明明告诉你它没啥营养但热量却又很高,吃了对身体没好处,可你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负责解释一切的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控力缺失。准确地说,就是当你知道某种行为能够带来长远而又持久的好处时,却屈服于某个只能带来即时快感的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呢?神经生物学家们认为这是人脑的高级部位和低级部位相互博弈的结果。所谓低级部位,指的是负责控制食欲、性欲等基本生理需求的那部分脑组织。这个部分进化得早,功能强大,几乎不需要人类意识的参与就能把事儿办了。

所谓高级部位,指的是人脑中负责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处理后再输出相应指令的那个部分。人脑中负责这部分功能的组织位于前额叶,我们的记忆力、洞察力、决断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等等这些“高级”的能力都是由前额叶皮质负责的,这是我们的理性中枢。

虽然这部分脑组织进化得晚,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由这个理性中枢来控制的。不过,每当我们遇到危险,或者某个基础需求急需得到满足的时候,大脑的低级部位就会分泌出大量激素,比如肾上腺素或者多巴胺等等,试图夺回控制权。如果我们的前额叶皮质实力不够强大的话,其结果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情感战胜了理智”。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我们能否使用某种手段来帮助前额叶皮质重新夺回控制权呢?哈佛大学人类行为学家弗朗西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博士相信这是可能的。她的研究专长是Ritual,这个词不太好翻译,奥运冠军升国旗奏国歌的颁奖仪式可以称为Ritual,纳达尔发球前的那一连串固定的小动作也可称之为Ritual,甚至你每次跑完步立刻把路线和成绩截图发朋友圈的行为也可以被叫作Ritual。

科学地说,Ritual指的是一套带有某种仪式感的程序性行为。它们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用处,有些甚至显得很傻,但吉诺博士的研究表明,这种程序性行为用处很多,比如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紧张感,增加自信心,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问纳达尔。

为了研究Rituals对增强自控力的作用,吉诺博士招募了一群正准备减肥的女大学生,将她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只是告诫她们要控制饮食,另一组则要求她们每次吃饭前都要做这么三件事:一、把食物切成小块;二、把盘子里的食物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三、手握刀叉在食物上按三下。

这项研究一共进行了5天,研究人员统计了女大学生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惊讶地发现吃饭前先做三件事的那组大学生平均每天要比对照组少摄入200多大卡的热量。换句话说,这个看似无聊的简单Ritual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增强了志愿者的自控力。

吉诺博士又设计了另一项实验,结果证明一套简单的Ritual能够让志愿者更多地选择健康的胡萝卜而不是高热量的巧克力糖。

吉诺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8年6月出版的《个人与社会行为学》杂志上。吉诺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会对自己有个评价,这个“人设”往往是通过个人行为来强化的。给灾区捐款或者给老人让座之所以会让自己感觉好,就是因为这个行为强化了我们的“人设”,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是个好人。Rituals的作用就是强迫我们做一组毫无意义的程序性动作,让我们相信自己是一个自控能力很强的人。事实证明这个暗示对我们很有帮助,能够促使我们选择最理智的行为。

有意思的是,5天的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都觉得这个Ritual没啥用,研究结束后自己是不会继续做下去的。吉诺博士认为这个现象说明Rituals必须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一组动作,只有这样才有效。如果某个Ritual简单到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小习惯,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自控力 / 仪式感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