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伯,《消费者洞察指引》,《认知变现指南》作者;Stygoogle(软赢·镜像元)创始人
移动网络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周二有约给思想洗澡让认知破壁!
“思辨与立场”
引语:美国总统林肯认为“颜值即正义”,那定义颜值的锚点在哪里?
颜值即正义,咋一看这问题再简单不过了,然而细极恐,竟不知从何答起。从古至今,颜值有千千万万种,何况人的审美各有不同,定义颜值的锚点到底是什么?那我们就从美国总统林肯面试一位新员工的案例入手解答: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应该说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还是落选了。
幕僚非常不解,就问林肯原因,林肯非常直接的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他的长相!”
幕僚很震惊,又追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相难看,这是他的错吗?”
林肯回答:“我的家乡有这么一句话,三十五岁以前,你的脸被父母决定的;三十五岁以后,你的脸就应该自己负责了”
能够常年保持身材匀称的人,十有八九相当自律。穿衣有品位的人,十有八九内心也有趣。任何时候都清爽整洁,十有八九也干净规整。不同场合都得体的人,十有八九也会稳妥。经常嘴角自然上扬的姑娘,十有八九都很甜。所以林肯认为,定义颜值的那个锚点是每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
人生有两种力量最具有魅力:“思想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心理完美就是将“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有机结合,通过“道德良知”升华为思维的品格。人格立场是个人的,讲利益;道德良知(善恶)是公共的,讲标准。个人对善恶的判断,就好像你参加考试答题,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所以无论你当下是在做什么,还是想要什么。也无论你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都决定着你正在做事情的结果。思维的品质最终将决定你未来,贫穷还是富裕、弱小还是强大……。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权威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合著的《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一经出版风靡世界,为我们提升思维品质,应对变化,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性思维工具箱!本文主要包含如下四个主题:
1/4、公开、公平、公正的“思辨与立场”的内核,「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2/4、「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
3/4、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规避思维谬误的金钥匙
4/4、《奇葩说》,鲜活展示杠精和独立人格本质区别的人生情景剧
公开、公平、公正的“思辨与立场”的内核,「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思辨与立场》被众多读者评价为:“能够使我们更好的运用策略性思维、加深自我理解、兼具公平思维的佳作。带给我们对思维的深刻洞察与思考。理查德·保罗剖开思维的肌理,不但揭示了思维顽疾的成因,还提供了解决之道。提供批判性思维简单易用的工具,使我们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清醒睿智。这本书详细解析了思维的要素和标准,强调运用批判性思维,应该特别监控自我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社会中心倾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规划出更好的的人生,。
批判性思维:通常将认知标准(公众善恶标准,公平)运用于思维推理的各个要素(思辨进程策略,公开),以图养成认知特质(个人人格立场,公正),「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1、人格立场(个人):公正
立场是观察事物的角度,现象是观察事物的结果,善恶是判断现象的结果。利益是判断结果依据。从人的认识主体,是立场确定善恶。世界是从人类生存角度而言的,排除人类主体世界,从客观实在角度则无善恶概念。立场是个人存在,是辨识善恶的主体。没了个人立场,就无法确立对善恶的判断,立场决定善恶,不等于立场不变,立场的确定是思辨过程。即便你辨识不把握而寻求借助,最终还是要通过自己来确定善恶。“立场决定善恶”源于个人立场,只有为多数人认同个人对善恶的实证,即成为社会认同。你个人可以判断善恶吗?可以还是不可以?你的问题锚点就出在这里,你可以判断善恶,但是你个人判断的是非并不一定被公共标准所认可。
建立人格立场的工具:《思辨与立场》建立“认知美德”的观点,告知人们批判性思维是具有人格品性的,高品位批判性思维应具有”公正无偏、兼容并蓄、信赖推理、认知谦逊、思维自主、认知勇气、认知坚毅、知行合一“8大认知特质。
建立人格立场的追求:公正的思维意味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要达到这种公正状态是极为困难的,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所有的认知特质。
建立人格立场的3大污染源:立场总是和利益、权力、情感深度相关。
2、思辨进程(策略):公开
人文性问题与数理性问题有着巨大反差。数理性问题为“对象是什么”;人文性问题则是“人应该如何”。数理性思考能告诉人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却不能告诉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的。然而每当我们无法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或所采纳的原则,做出科学的证明时,我们只能对它们做出辩护性的解释,或者是说服性的论证。因而,人文性思考就与坚持或维护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辩护性解释、说服性论证仅仅联系在一起。人文思辨能力主要指的就是对各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估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
所以思辨进程的工具:8大认知要素(它们分别是:目的、观点、重要概念、关键问题、信息、解释与推断、假定、意涵和结果)。
思辨进程的追求:公开;思维的最高层次:如果自己做错事会公开,即反省外显化,保持高水平的技能和一贯的公平合理,即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思辨进程3大污染源:大脑有三种不良接收信息的方式:内化僵化的信息,形成活跃谬知,屏蔽活性知识的隐含信息。祛除这方面偏差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从多角度辩证的进行分析。
3、善恶标准(公众):公平
“立场”是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立场只属于个人。而“善恶”则是人类判断是非对错的共识,是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善恶”是人类普遍遵从的行为标准,也叫“大是大非”。是非的实体表现为《国际法》、《宪法》等各项人类社会的文明共识。公共的“善恶”标准有时也要调整,比如法律也有“恶法”,随人们的立场转变,人们的立场通过代表提案,而后修改。如果公共的“善恶”标准被个人专制立场垄断,虽然不被多数人认同,但却有可能成了公共“善恶”的标准。所以所谓真理也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进步而变化的。那谁可以代表公共做出判断?比如法律、科学、规范、习俗、投票等。
建立善恶标准的工具:公平思维意味在思维中排除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大众的各项认知标准。通常我们要使用到的标准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关联性以及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8大认知标准。
建立善恶标准的追求:公平性,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思考一件事的前提便是“换位思考”,也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脱离自我中心主义,达到思维的公平性,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建立善恶标准的4大污染源:监控自我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社会中心倾向,语言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