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偏见+你有偏见吗-靠偏见理解世界,我们离“乌合之众”有多远-如何向领导汇报“坏消息”-颠覆认知:常人都是情绪化的,圣人才有理性,为什么-意识与理性-意识的用智方式:模拟与类似以达成快速判断-作用于系统一的偏见-佛陀与老子-结果偏见一成功的人说什么都对-信息茧房时代:偏见、撕裂与群氓-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中人性七罪宗是什么-人性七罪宗是什么?-操控心灵的无形之手-《思考,快与慢》,深刻的让你恐惧+思考,快与慢——序言-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快思考,慢思考+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行为与注意力-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由记忆造成的错觉-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第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第19章 “知道”的错觉-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直觉就在眨眼之间-专家型直觉的习得-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直觉的对错评估-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目标就是参照点-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人忽视-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风险政策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第36章 人生如戏-第37章 你有多幸福-第38章 思考生活-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思考,快与慢——结语-经济人和人类-两个系统+思考,快与慢——致谢-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代表性-可得性-判断与锚定-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讨论-附录B选择、价值以及框架-风险性选择-结果的框架-概率的心理物理学-公式化效应-损失和成本

《思考,快与慢》,深刻的让你恐惧

2019年5月31日 字数:2062 来源:水伯 作者: 提供人:zhebei45......

当今世界,行为科学无孔不入。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铺天盖地,被(政府、企业、媒体)用来左右我们看到的新闻、购买的产品,并且被用于构建我们的文化和知识环境,影响我们在网络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过去,人们遵循个人习惯、本能或者社会传统、规范来做出行动,而现在,人们往往会参考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和科学理论来做决定,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塑造社会。它们并不企求有意识地以信息和论据说服我们。相反,这些手段是利用我们的非理性动机、感情弱点和无意识偏见来改变行为的。假如心理学家们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这些非理性动机,对于选择偏好的操控既驱动了行为科学的商业化,也成为了数字经济的基石,而数字经济塑造了现代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卡尼曼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开设了主题为“关于认知的认知”(Thinking About Thinking)的高级讲习班,参与学习的包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前微软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Facebook首任总裁肖恩·帕克,SpaceX创始人、特拉斯汽车的联合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推特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以及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等人。在2008年的课上,卡尼曼提及了克服思维陷阱的微调方式,我们也可以看见他对选择构架的描述:它们能引导人们做出特定的行为,但是只要被引导者不喜欢其结果,这种引导可能会立刻失效。在与这些硅谷企业家的谈话中,卡尼曼指出“启发效应”(营造一种合适的心理氛围)是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它通过提供潜意识的暗示(例如在屏幕上以某一速度闪过一张不令人察觉的笑脸)来影响情绪和行为。他还强调,启发效应能激发一些可预测的、连贯清晰的联想。如果被试对这种施加于潜意识的影响毫无所知,那么他们拒绝这些影响的自由意志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硅谷大佬们既然参与了这样的课程,自然已经十分清楚行为科学的商业潜力,因为行为科学已经与科技产业密不可分。2011年,在对微调方式的最后一次更新中有一篇对决策科学研究所的约翰·肯尼(John Kenny)的采访。肯尼在采访中说道:“如果我们不理解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就不能明白诸如亚马逊、Facebook、Farmville、耐克+、高朋网等数字化网络平台的成功。行为经济学将提供越来越多关于人们行为的洞见,作为制定数字战略的依据。”2015年4月,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基于销售指导系统,我们利用自动化机器学习技术,稳定生成大量的“微调”(每周通常能生成7000万个以上)”,此举为亚马逊的卖家带来了巨大的业务优势。 很难想象在这7000万个“微调”的影响下,顾客还能充分自由地思考,并做出有悖于亚马逊系统推荐和期待的选择。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Facebook也采纳了卡尼曼在行为科学方面的新发现,同时很多广告主利用启发效应间接地在Facebook上打广告,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用户的消费决策。2012年,Facebook内部的核心数据科学团队,协同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情绪启发式实验。实验对大约70万名Facebook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研究如果操纵他们的动态消息内容,他们所发布内容的积极性或消极性会否受到影响。当这项研究在2014年被披露时,大众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无法令人接受的心理操纵行为。但Facebook辩称用户在同意服务协议时已经默许了类似实验的进行。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微软前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也曾在2007年参加卡尼曼的高级讲习课。之后,他转职为卡尼曼的咨询公司TGG集团的一名咨询师。该公司的主席则是前花旗集团CEO克拉姆·潘迪特(Vikram Pandit)。根据官网介绍,这家公司旨在“发掘埋没在大数据中的信息”,“设计选择构架”,以及“减少决策中的噪音”(也就是消除组织中因为矛盾的主观判断造成的不一致)。尽管官网并没有透露出TGG公司的任何一位客户,但早期的文章依然提及他们对接过德意志银行。在如今的商业和金融世界里,行为科学和大数据共同形成了一件极具威力的工具,卡尼曼的理论正悄然转变整个社会,而我们也在向政府、企业、媒体等提供大量数据,这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自由主义家长制”是这样一种幻想:善良的自由派官员掌握着新兴行为科学的工具。这种幻想显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了。在日渐动荡和不稳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加强对行为科学应用的监管,巩固基础研究,并在决定使用或者对抗某种行为学干预之前,首先搞清楚它背后的政治或经济动机。非理性形式的说服手段明显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相信卡尼曼的原创理论深刻地理解了人性,指出非理性具有系统性的无意识的来源,正如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观点被前几代心理学家所接纳的一样。正是因为人们相信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植根于像上面例子一样坚实的基础研究,这些前沿科学才会被广泛应用,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实施的行为学干预数以百万计。在这里不得不由衷的赞叹,《思考,快与慢》,深刻的让你恐惧!

彩蛋:打标签; 公众号:SFA-0002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我们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简单来说,系统1倾向于无意识的思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虽然很有效,但也常犯错。系统2则倾向于我们常说的理性思考。既然我们的大脑有两个决策系统,所以芒格建议要时刻洞察这一点。首先要运用理性,其次,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因为潜意识因素而决策失灵。这能避免很多麻烦和错误。

这些心理学的概念和现象,学习完之后除了促进自我提升,在工作中其实也可以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如何选用提拔内心强大的人,要参考这个人是不是不忘初心,不随境迁,要考察这个人“打标签”的方式。如果对人或事匆忙下结论打标签,然后就一直维持己见,这样的人显然不行。需要考察的素质是要能形成一个快速的判断,但是又没有最终打下标签,对人或者事的看法能够保持开放性,根据新的情况新的信息随时做出调整。这样的素质才是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带来领导力的。

-End-

人性 / 标签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