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正常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我在本书序言中介绍情绪风格的六个维度的时候,我想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存在一种理想的情绪风格。事实上,我还要进一步指出:不但在情绪风格区间上没有哪一点比其他任何一点更优越,而且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在各情绪风格维度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人都功不可没。
如果你喜欢拥有iPad、手机、网银、虚拟网络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社交网站脸书网(Facebook)和射击游戏《光晕》(Halo)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很高兴看到有人更愿意跟机器而不是跟人打交道,这些人在社交直觉维度上处于“社交直觉迟钝”一端。如果你会因为政治暗杀并不是每天都发生而感到如释重负,那么你应该很欣慰美国特工处(Secret Service)的特工们处于社交直觉风格上“社交直觉敏锐”的一端,他们对周遭环境中非语言的细微信号极其敏感。如果你希望现代社会中的教师卓有成效,领导者富于才干,那么你应该乐意看到有人在情绪调整能力维度上处于“迅速恢复”的一端,在生活态度维度上处于“积极”的一端,在社交直觉维度上处于“社交直觉敏锐”的一端(教师与领导者需要对身边人的社交信号保持敏感),在情境敏感性维度上处于“情境敏感”的一端(他们需要敏感地觉察社交环境中的细微之处,从而在一定的场合中做出得体的言谈举止)。总之,不同的人情绪风格也各不相同,其优点相互补充,共同为我们的社会服务。
不过有时候,一个人的情绪风格可能会过于极端,甚至影响了这个人的正常生活。这种情况下,情绪风格就进入了病态的范畴。这与身体机能的度量指标并无不同。血压、胆固醇水平、心率等生理指标在一个连续范围之内变动,就跟情绪风格的各个维度一样。这些生理指标都存在着一个临界点,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就会被视为病态,因为这种异常值与某种疾病有关,比如患中风或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而且生物医学研究水平的进步还会让这个界限随之改变(胆固醇水平“正常值”的下降即是一例)。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健康还是病态的依据是:生理指标是否影响到了这个人的日常生活?关于健康的肺活量应该是多少也许可以展开一场饶有趣味的学术辩论,但我想我们都会同意:如果你爬个楼梯都喘不上气,那么你的肺活量已经逾越了健康的边界,进入了病态的范围。
对情绪风格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如果你的情绪调整能力如此低下,微不足道的小障碍都能让你陷入激烈的恐慌或者焦虑之中,那就是病态了。如果你的生活态度风格是如此消极,当你无法从生活中找到乐子的时候就盘算着给自己的生命来个了断,那就是病态了。如果你的社交直觉是如此迟钝,你甚至无法理解基本的社会交往准则,无法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那就是病态了——可能已经患有泛自闭症障碍。如果你的自我觉察能力是如此迟钝,当你的压力水平开始激增的时候你都毫无察觉,那么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应该设法减压,这会增加你患病的风险(参见我们在第6章中的讨论)。如果你对周遭的情境敏感性是如此迟钝,你把救护车的蜂鸣声当成了战地救护直升机的起降,那就是病态了——也许还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你的专注力是如此低下,集中注意力对你来说是如此困难,你连简单的任务都无法完成,无法学会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那就是病态了,甚至可能意味着注意力缺损多动症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又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完全发作。
在一些情绪风格维度的另一端,同样可能过犹不及而走向病态。比方说,如果你的生活态度过于积极,你有罹患躁郁症或者各种以非理性的积极情绪为特征的躁狂症(mania)的风险。如果自我觉察能力过于敏锐,你可能会被来自身体的无数感觉所淹没,这会让你容易惊慌失措。如果你的专注力过强,你也可能会对你本该予以关注的人和事视而不见。
从上面这些例子中读者可以看出,几乎所有重要的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都会造成一定的情绪失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绪风格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尽管情绪风格本身无法导致心理疾病,但是它会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后者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出现心理疾病。比方说,情绪机能失调是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与焦虑症的关键要素,这不足为奇:如果患有心境障碍(比如抑郁症),人们就无法维持快乐等积极感受,甚至连兴趣也无法维持;而如果患有一般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或者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消极情绪一旦出现就难以止息。不过也许更令人惊讶的是,对精神分裂症与自闭症来说,情绪失调同样很关键。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也患有快感缺乏症(anhedonia),也就是说,他们难以从普通的活动中获得乐趣。自闭症患者无法对无害的社交信号——比如陌生人脸上的表情——形成正确的理解,他们会把它当成是一种威胁。这会让自闭症患者一步一步退缩到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跟所有人保持距离,到最后甚至对身边至亲的恳求也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