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棵松树,一棵长在山顶,一棵长在山谷,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生长状况完全不一样。它们有各自的生活习惯,虽然都属于松树这一树种。山谷中的生长习惯完全不同于山顶上的生长习惯。树的生长习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并表现出来,就是树的个性。当我们在研究某种生长习惯的时候考虑到了环境的背景因素,那么就会注意到,这并不同于我们的期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棵树并不只是机械地回应环境,它们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惯。
人也是一样的,我们若想要研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就一定要关注环境条件。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意识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观察生活习惯与现实环境的直接关系是我们的目标。对于一个处在顺境中的人,我们可能无法清晰地看出他的生活习惯,但如果他处在一个陌生的、困难不断的生活环境里,他的生活习惯就能够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假如一名心理学家非常有经验,那么就算某个人处在顺境之中,他也能够看清这个人的生活习惯。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看到某个人的生活习惯,就只能等他处于逆境中的时候了。
生活里到处都是困难,而完全不是游戏。人们总会遇到困难重重的环境,对于人们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特别的性格特点和不正常活动,我们一定要进行研究。就像前面说的那样,生活习惯是一个整体,因为在早期生活的困难中,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它就已经形成了。
然而相比于我们对过去的兴趣,我们对未来的兴趣更加浓厚。我们一定要理解他的生活习惯,才能够理解一个人的未来。假如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就算是我们把驱力、刺激、本能等因素都考虑到了,那也不能够对未来做出预测。有的心理学家在得出结论时,试图通过关注创伤、印象、本能等一系列因素的方式来得到帮助。不过只要深入地进行观察,就能够发现,这些因素都在说明,某种生活习惯从头到尾都保持一致。所以,无论哪种类型的刺激,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维持”和“保护”某种生活习惯。
那么,我们在前几章里所讨论的问题,是怎样与生活习惯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的?我们已经说过,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会产生自卑感或者是自卑情结,并因此备受煎熬。而且,这种状态是人们无法长期承受的。因为有自卑的刺激,他们会行动起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新目标。长期以来,个性心理学用“生活计划”这个词来概括这个目标持续的一致性活动,不过因为学生常常对这个名称产生误解,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生活习惯。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在对他的未来进行预测的时候,就好像看一场戏的第五幕,可能只是通过让他回答问题,或者观察他与别人的攀谈,就得出了结论。这个过程会暴露出所有神奇和玄奥的东西。因为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各种问题、各个阶段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才能够预测未来。对于不同类型儿童将要发生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些事件中的信息和经验来做出判断,比如有些儿童总是让自己远离他人,有的儿童被溺爱,有的儿童要依赖他人,而有些儿童在进入了新的环境时表现得非常迟疑。假如某个人的目标是寻找一个让自己可以倚仗的人,那么他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他可能会躲避处理问题,也可能表现得踌躇、犹豫、停滞。因为我们已经多次看到过与之相似的情况了,所以能够明白他的这些行为。他希望被人宠爱着,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前进,他想和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离得远远的。他让自己忙于那些根本没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想着去为了有意义的事情而奋斗。他缺乏社会兴趣,所以最终成了一名罪犯、一名神经病患者、一名问题儿童,甚至会为了彻底解脱而选择了自杀这条路。我们在过去也了解这些情况,不过我们现在了解得更加透彻。
比如,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正常的生活习惯为标准,来研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在研究正常外的变化形式时,以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