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句说略

2019年1月24日  来源:语文报社 作者: 提供人:salepalo8......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句说略

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读《论语》,得智慧,明事理,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缩小范围,单赏君子与小人对举句,便觉得津津有味,韵味无穷。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这句话主要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bì)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这句话主要理解三个字:怀、土、刑。“怀”是“思念”;“土”是“乡土”;“刑”是“法制惩罚”。这句话是说,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也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喻”即“明白、知晓、领悟”。这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广为人知。这句话明确地提出了“义利”的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个人,如果他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这种观点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了。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情,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换句话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而小人却与君子完全相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

此句中的“小人”,可以理解为“老百姓”的意思,不一定就是无德之人。君子用“德风”去影响、改造民风,让民风也变得好起来。以德化人,才是真正的教化。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即“和谐、协调”,“同”即“同流合污”。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虽是就处世为人而言的,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8.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什么是“上达”和“下达”呢?有两种理解,一是上达于道,即仁德明智,下达于器,即工农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近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近乎污下。可见,君子和小人的行为是一上一下,截然相反的。

愿天下多些磊落君子,少些戚戚小人。

论语 / 君子 / 小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