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中国的君子兰
说完郁金香,谁都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事件了。
但是,就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却重演了类似的荒诞剧,而该剧的主角是君子兰。
它原来属于有钱人的奢侈品,原产地非洲。
20世纪30年代,日本将此花赠送给溥仪,作为珍贵花卉种植在东北长春的伪皇宫花苑中,民间少有栽培。
20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内战带来的政局动荡,原本存于皇室的君子兰逐渐流入民间,但并不算普及。
1979年,郭凤仪(君子兰事件经历者,后来的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总经理)卖了瑞士表,用180元买了一棵“二年生的花苗”,价钱轰动了长春养兰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人封闭的视野,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产品令人目不暇给,日子富裕了,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家庭花卉一时间蓬勃发展起来,坤鹏论记得当时养花的图书一本接一本地成为畅销书。
君子兰就是家庭花卉中最吸引人的一种,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将其收入家中,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当时上等家庭高贵和品味的象征。
很快,君子兰开始走出长春,东北其他城市对它的需求陡增。
但是,君子兰的生长期需要好几年,这和市场需求产生了不小的落差,一下子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开始上涨。
那时候,一盆好君子兰,价格往往是人们月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逐步攀升的价格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为此,长春市出台“16条”,要求每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200元。
1982年春举行的“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给君子兰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当时的义展共接纳观众约2万人,即使门票从0.5元临时涨到1元,也挡不住观众的热情。
君子兰义展的火爆,让长春市领导看到了群众对君子兰真心真意的热爱。
1984年10月11日,长春市通过《关于命名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君子兰正式成为市花。
市花的身份,让君子兰在市场上“艳压群芳”,长春家家户户以养君子兰为荣,全市一半以上的家庭开始种植君子兰,而珍品君子兰的市价超过万元甚至10万元。
随后,长春市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取消原来所有“限价令”。
这座城市领导的远大设想是:利用君子兰发展经济,赚取外汇。
这跟当初郁金香泡沫何其相似,都幻想着会有全世界的人来买买买。
那个年代,个体户是时代的象征,他们做得最多的是投机生意,比如:把深圳广州的服装倒腾到北方等等。
这样暴利的发财机会自然没有逃过他们敏锐的嗅觉,许多个体户开始筹集资金,并将市场上的君子兰扫荡一空。
1984年起,长春几个主要君子兰市场,拿着钞票采购君子兰的人们比比皆是。
当时买花目的只有一个,养君子兰能挣钱。
在最热的时候,短短几十天,长春出现了十大公司和40家花木商店,向外省市拓展的分公司、子公司不计其数,最高潮时有5000多人去各地搞君子兰展,来回都坐飞机。
一些企业甚至搞起了副业,比如:长春机械厂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全厂1700多名职工家家开养,而长春洗衣机厂则投资数十万元,在办公楼顶上盖了600平方米空中温室。
就像郁金香热中的投机者一样,君子兰的投资者也开始筑建他们的空中楼阁,君子兰的价格很快达到了一个令人眩目的高度,80年代中期,一棵君子兰一般是100元,到了1985年,价格翻了2000倍,达到了200000元一棵,相当于当时的大学毕业生300年的工资总和。
1984年,根据官方的缴税总额统计数据推算,君子兰年成交额达到了1700万元,而1984年中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57亿元,这朵花就占了万分之0.5。
泡沫终于到达了顶点,该破了。
1985年夏天,新闻媒体开始对这场投机行为进行连篇累牍地报道和批判,一时间,君子兰滞销,价格直落了99%,投机者血本无归。
当时,甚至垃圾堆里都能随处可见君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