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迷路的心理需求
面对一个问题,我们的反应太易受深层心理需求的驱使。如果某物明确可靠,我们便会觉得更加惬意。举例说来。在某人论及男人和女人相对的情绪稳定性、不同国家公民的智力水平,以及年龄对能力的影响时,我们全都难免有既得利益与讨论的结果息息相关。我们“需求”某种结论明确可靠,因为厕身其间的这一类人觉得,某种结论既经确立,我们会更加惬意。
正是因为希望某种结论明确可靠,我们便竭尽全力为其辩正,而不管对方的证据能否服人。我们不仅希望自己的既得利益能占上风,而且希望世界变得舒心宜人、公正无邪。建立公正社会的意愿,常在我们心中转化为建立公正社会的信念。这种公正社会的信念,能够在许多方面把我们的推理引入歧途,举例说来,假若政府计划以法规限制住宅中放射性气体的排放量,我们很可能借助对公正社会的信念委加评价,错误地假设谁也不会在其建造的住宅中听任放射性气体的排放量达到危险程度,因为这种做法极不公正。还有一个例子同样令人痛心,然而在抱定公正社会的信念时它却常会发生:有人巧言令色,仁爱满溢。可其实不过是诱人轻信,以掩盖其企图操纵他人的野心。在公正社会中,没有人会如此玩弄我们的感情。于是,有人便宣称,我们可以被动地相信那仁爱的外观。我们难道真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