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

2021年9月28日 字数:2413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

本章中,我们多次指出,对名词(比如“桌子”“大象”“树”“车”“部分”“想法”“深度”等)适用的分析对其他词类也同样适用。在上文讲到孩子的语言时,我们已经提到过给卡车“治病”、给牙齿“打补丁”等有趣的动词。小孩子对这些动词的分类与成年人并不一致。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从名词到动词的跨越并不难。一个原因是许多动词是和名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之亦然。在中文里,大部分时候动词和名词的读音和写法都一样。比如,“我们计划周末去爬山”里的“计划”是个动词,“嗯,这个计划我赞成”里的“计划”则变成了名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增加人手”和“人手的增加”,“减少产量”和“产量的减少”,等等。在名词和动词之间我们能毫不费力地转换,不仅仅因为中文里,名词和动词往往一模一样,也因为许多名词在被我们唤起的同时,也有相应的动词被同时唤起。当你看见一只狗,并且听见它大叫的时候,你不仅看到了名词这个范畴中的一员,而且还感知到了狗叫这个动作范畴中的一个成员。同样,因为嘴是用来吃、喝、说话的,我们每天都会感知到说话这三种动词范畴。与此类似,以下这些都是伴随着某个常见名词而产生的动词范畴:太阳升起落下,用眼睛,鸟儿飞翔啼叫,人们骑车或者蹬脚踏板,树叶落下,等等。

我们坚持认为动词和名词一样,也是范畴的标签。这看上去好像仅仅是哲学思辨而已。但这样的坚持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上文中让我们分辨篮球、栏杆、蓝天这些名词的认知机制,和让我们区分威胁、慰问、围困这些动词的认知机制都是一样的!只要一个人有过与“威胁”相关的经历,就会识别威胁这个范畴中的成员了,并且能够和朋友谈论这个范畴,能够将相关的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能够在法庭作证的时候描述这些情况,等等。人们甚至可以根据对他人开车的长期观察而分辨出某人以“威胁”性的方式在开车,其根据仅仅是听到了急促的喇叭声或者轮胎摩擦的声音。或者仅仅是听到对方说了一句:“之前的聊天记录我都存着呢,你看着办吧。”动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自动浮现在我们脑中,就像看见一只鸟、一个门把手、一条裤子时,“鸟”“把手”“裤子”这些名词分别在我们脑中浮现一样,二者所需的认知机制完全一样。这些词语的出现就是我们大脑进行范畴化的结果。我们毫不费力地就能知道每个场景、每个事物属于哪一范畴,对动词、名词来说都一样,而这都是建立在我们先前碰到的无数个范畴成员的经历之上。

也许你还没有信服。你可能认为,治病这样的动词与这样的名词相比,动词所表示的范畴好像比名词的更模糊,没有那么“真实”,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世界上的桥并不都是清清楚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算我们能同时选中现今存世的所有桥,还是会有古罗马的桥、来自中国古代的桥我们没有选中。这些桥大部分早已消失不见,它们算“桥”吗?还有正在修的桥、还没开始修或者还没设计的桥等。更别提在小说、电影、绘画里虚构的桥。还有用竹条或者乐高搭出来的玩具桥、供人过河的倒在小溪上的一棵树、连结机场候机楼与飞机的廊桥(廊桥算桥吗?);蚂蚁用自己的身体搭的桥,或者可以让蚂蚁爬来爬去的两个盘子之间的牙签;再有就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不同观点之间交流的桥梁。所有这些算“桥”吗?所以只要我们稍微一细想就知道这个范畴也是捉摸不定、难以确定的。这时有人甚至会觉}得“治病”“威胁”这些动词所表示的范畴看上去比“桥”这个名词还要更加直接、更加容易把握。

关于“一点儿”的一点儿讨论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大家几乎每天都要用,但却不觉得是一个范畴或者概念的词吧。那就是“一点儿”。什么样的情境会让人脱口而出“一点儿”这个词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换句话说,一点儿这个范畴是什么样的?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可以喝一点儿、学着现实一点儿、姚明的处境要好一点儿、说清楚一点儿、味道好一点儿、他宁愿自己去挣一点儿、午夜刚过一点儿、只领略了一点儿、每次都剩一点儿、声音一点儿一点儿地消失了、一点儿不伤心、石锅拌饭吃得一点儿不剩、为啥一点儿不慌呢、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一点儿也不像个女强人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合作、一点儿也不怜香惜玉、一点儿也不觉得生气、一点儿也没学到、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教一点儿书、没有一点儿事实根据、他还想再写一点儿什么、连一点儿余地都没有、他爱来一点儿可乐雪碧什么的、恢复了一点儿力气、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一点儿一点儿地把话引到正题、小木屋就这么一点儿大、一点儿小小的收入、全家人的一点儿心意、也不会动一点儿感情、给我准备一点儿晚餐、一点儿武功也不会、脸上没有一点儿笑容、多一点儿联想、矫情一点儿说、你一点儿都不了解我、一点儿都不爱照相、一点儿都不知道、一点儿都没长、离我远一点儿、偏高一点儿

所有包含一点儿的场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在肯定句中,它们都有一个与此相对应的“没有”以及“很多”的情况。也就是说,每个一点儿的场景里都暗含两种比较,一种是和什么都没有的情况比较,另一种则是和非常多的情况比较。一点儿也只有在和大脑中假想的情况进行对比时才能说。比如,要想理解“喝一点儿”,就得和“什么都不喝”和“喝很多”进行比较,介于二者之间而且往往是更接近“什么都不喝”的就是“喝一点儿”。

但是,如果一点儿是用在否定句中,比如“一点儿也不合作”,或者是“一点儿武功也不会”,那么意思就变成“完全不”“完全没有了”。也就是说,只有当一样东西连一丝一毫都没有的时候,我们才会在否定句中使用“一点儿”。而这样的用法往往有强调的意味,无论描述的情境具体还是抽象。比如,“一点儿都没长”意味着孩子虽然每天吃很多东西,但是竟然完全没有长高!再比如,“一点儿余地都没有”虽然有一点儿抽象,但“一点儿”所表示的范畴并没有大的变化,这句话意味着一件事得完全按照讨论出来的条款办,没有一丝一毫的余地了。

事实上,一点儿所代表的范畴,无论是在肯定句还是否定句中,都有着“少量”的含义。肯定句中,表示有“少量”存在;否定句中,则表示连“少量”都没有,更别说大量了,也就是完全没有的意思。倘若没有说话人在脑中将此时的量与“大量”和“没有”进行比较,就不能用“一点儿”。比如,在说“饭每次都剩一点儿”的时候,说话人的大脑中自然而然地在把剩饭的量和“大量剩饭”与“一粒米都不剩”进行比较,而此人剩的饭与二者相比,比前者少,比后者多,算是“少量”,于是就可以用“一点儿”了。倘若此人剩的饭非常多,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用“一点儿”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无非就是想讲明这样一个道理:与名词一样,一点儿也有一个它所表示的范畴,这个范畴也是外部世界与人脑内部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就像我们希望(虽然总是做不到)把名词(比如鸟)的范畴清楚具体地描述出来一样,我们也尝试着用非常模糊的语言讲述一点儿这个范畴的本质是什么。

词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