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交流叙述学视角,虽然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规划历史交流叙述的层次问题,可以在历史材料和材料的组合方式两个方面审视叙述选择与叙述逻辑对于意义生成的作用,但这一切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史家严肃、客观的治史态度,就是中国传统的“良史”。也就是说,史家符号化的历史叙述文本无论采取何种材料组合方式,其材料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不同的接受者在“文本-接受”的交流中获取真正的历史资料的保证。但是,笔者必须指出,有时候无法完全判断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文本的真实性。清晰的层次性划分无法为虚假的历史叙述设定标准。此时,多重证据法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比如考古发现、甚至民间历史等。在“历史文本-接受者”的交流关系中,进入接受者视野的不光是符号化的历史文本本身,还有围绕文本的各种资料,也就是说,接受者的“二次叙述化”带来的“接受者文本”,其意义蕴含要大于历史文本自身:历史永远是考验史家和接受者智慧的根本标尺。
站在“写-读”的层次上看,历史写作已经从神坛走向民间,历史的民间书写也逐渐从古代的稗官野史走出来,进入公众领域。以交流为视角,以历史的叙述性文本为研究对象,或者以叙述作为历史的研究方式都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研究模式,必将获得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对于历史文本来说,叙述化可以使历史以更加易于接受的姿态进入流通领域,历史知识可以以通识性的经验方式为大众接受。这是历史参与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把历史叙述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其探索更加适宜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味反对历史的叙述化。
参考文献
[1]赵毅衡: 《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119 页。
[2]Dipesh Chakrabarty,Provincializing Europe: Postcoloni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 Chapter 2,The two histories of capital.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0,p.50.
[3] [美]海登·怀特: 《形式的内容: 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 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 年,第 2 页。
[4][5][法]利奥塔: 《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年,第 29、77 页。
[6]班固: 《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4 年,第 2711 页。
[7]Paul Ricoeur,Time and Narrative,vol. I,trans. by K. Mclaughlin and D. Pellau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p. 52.
[8][美]海登·怀特: 《形式的内容: 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 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 年,第 7 页。
[9] Roman Jakobson,“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Poles,”?in Roman Jakobson and Morris Halle,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TheHague: Mouton,1956,pp.76~82.
[10] 施耐庵、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 年,第 24 ~ 25 页。
[11] [美]海登·怀特: 《元史学: 19 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13 年,“中译本前言”,第 4 ~ 5 页。
[12] 张新军: 《可能世界叙事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 页。
[13] Donald E. Polkinghorne,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 p. 11.
[14]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93年,第943~944页。
[15] 王委艳:《交流叙述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
[16] [爱沙尼亚]卡莱维·库尔: 《符号域与双重生态学: 交流的悖论》,张颖译,《符号与传媒》2013 年第 1 期。
[17] 赵毅衡: 《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141 页。
[18] 马文美: 《也是一种叙述———评韩晗〈可叙述的现代性———期刊史料、大众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体质( 1919 ~ 1949) 〉》,《符号与传媒》2012 年第 1 期。
[19] Dipesh Chakrabarty,Provincializing Europe: Postcoloni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Chapter 2,The Two Histories of Capita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p.50.
[20] 季广茂:《掀起“历史真实”的盖头来》,《人文杂志》2005 年第 5 期。
[21]赵毅衡: 《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106 页。
本文刊载于《人文杂志》2017年第7期
编辑︱刘思薇
视觉︱欧阳言多
如果这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