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15章 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

2020年7月16日  来源: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卡尼曼、尼奇和我在研究公平这一课题时,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人们是否会惩罚一家开展不公平交易的公司?假设打车费一般是50美元,而某出租车公司却收了你500美元,虽然你很喜欢这项服务,但你以后是否还会继续选择这家公司呢?我们设计了一种博弈形式的实验,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博弈的一方是提议者,另一方为响应者。实验人员给提议者一些金钱,并告诉他,要分一部分给响应者。响应者可以选择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方案,或者拒绝接受,此时二人一分钱也得不到。

实验中必须使用现金,这一点十分重要,于是我们放弃使用电话调查的方式,转而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中做这个实验。我们设计的实验规则十分简单,并且用有限的研究经费收集了尽可能多的数据。提议者和响应者都是随机挑选的学生,他们需要填一张简单的表格,实验中的现金金额为10美元。下面是响应者需要填写的表格中的问题:

如果提议者给你10美元,你会接受吗? 会 不会

如果提议者给你9.5美元,你会接受吗? 会 不会

……

……

如果提议者给你0.5美元,你会接受吗? 会 不会

如果提议者一分钱都不给你,你会接受吗?会不会

我们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提问,是因为我们担心很多提议者都会选择分一半钱给响应者,这对我们研究响应者的偏好没有什么意义。实验中,响应者的表现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标准经济学模型假设人都是自私而理性的。基于此,博弈论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有一个清晰的预测:提议者会给响应者最少的钱(在我们的实验中是50美分),而响应者也会选择接受,因为拿到50美分总比分文没有要好。但与此相反,我们猜想响应者会认为这种分配方案是“不公平的”,所以选择拒绝。事实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一般来说,如果提议者分给响应者的钱低于总金额的20%——在我们的实验中是2美元,响应者就会拒绝。

实验结果令我们十分满意,但我们很快发现以维尔纳·居特(Werner Güth)为代表的三位德国经济学家在三年前就已经发表了同样的研究结果。他们的实验方法与我们完全相同,还给它起了一个很时髦的名字——最后通牒博弈。卡尼曼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沮丧,担心自己可能再也没有新的创意了。卡尼曼总有这种担心,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在77岁高龄时还出版了一本全球畅销书。

我和尼奇安慰卡尼曼说,他肯定还会有很多好点子的。我们三人继续紧锣密鼓地设计另外一种博弈实验。我们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给教室里的学生以下两种选择:“你要和你班上的另一个匿名学生共同分配20美元。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留下18美元,给那名学生2美元;二是平均分配,你们双方各分得10美元。”(每名学生都要做出选择,但我们告诉他们,最后会随机选取一部分实验对象,将钱支付给他们。)因为匿名的学生是被动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方案的,所以这种博弈被称为“独裁者博弈”。

我们并不是十分关注独裁者博弈的实验结果,我们的主要兴趣在于第二种博弈,姑且称之为“惩罚博弈”吧。这次,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班级,给学生们讲述了独裁者博弈实验,然后让他们做出如下选择:“你将和两名学生分为一组,他们二人都参与过独裁者博弈式实验,但最后兑现金钱时并没有被选中。其中一名学生E选择平均分配20美元,而另一名学生U选择自己留下18美元而只给对方2美元。请你选择,你愿意和学生U平分12美元,还是愿意和学生E平分10美元?”

我们也可以这样解读惩罚博弈实验中的问题:“你是否愿意放弃1美元,与一个遵循公平原则的人一起分钱,而不与贪婪的人分钱?”我们认为,惩罚博弈与最后通牒博弈一样,都可以说明人们是否愿意放弃某些利益,去惩罚那些对他人“不公平”的人。

实验结果有些出人意料(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在独裁者博弈实验中,学生们表现得都很友好,有近3/4(74%)的学生选择平均分配20美元。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惩罚博弈实验的效果更显著。有81%的实验对象选择与“公平”的分配者平分10美元,而不愿意与“不公平”的分配者平分12美元。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针对这两个实验结果,我们应该或不应该做出哪些推断。人们不喜欢不公平的分配,并且愿意承受经济损失来惩罚不公平的分配者,这一点证据确凿。然而,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们认为自己有义务进行公平的分配。虽然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平均分配20美元,但我们不能因此下结论说提议者试图公平地对待响应者。相反,他们也许只是因为担心对方会拒绝自己的分配结果。根据有关响应者行为的实验性证据,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提议者的最佳策略是分给响应者40%的现金。低于40%就会有被拒绝的风险,所以平均分配对理性而自私的人来说并不是最佳策略。

不管提议者的分配方案是公平的还是自私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的结果似乎都十分清楚。提议者的分配比例接近50%,而比例若低于20%,响应者就可能会拒绝。这个实验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做过,除了那些极为偏远的部落,结果都大致一样。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个问题长期盘踞在人们的脑海里: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当总金额提高时,响应者拒绝低比例分配方案的倾向是否仍然存在?很多人自然会认为,随着总金额的提高,响应者可以接受的最低分配比例也会降低。也就是说,如果总金额为10美元,响应者愿意接受的最低金额平均为2美元;但是,如果总金额为1 000美元,那么响应者会拒绝低于200美元的分配方案吗?

要想验证这一假设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总金额较高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耗资较大;二是,大多数提议者都会做出“公平”的分配。美国的实验人员做过一次类似的实验,可分配的总金额为100美元,实验结果与总金额较低的实验相差不大。在贫困国家做此类实验的结果更令人信服,这些国家的生活成本较低。丽萨·卡梅伦(Lisa Cameron)曾在爪哇做过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她既使用了较低的总金额,也使用了较高的总金额(大约相当于实验对象三个月的工资)。最终她发现,金额提高后,提议者的行为基本没有变化。

公平 / 博弈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