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大、更紧密的社交圈就意味着选择压力
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一些与亲密关系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最初看来是完全晦涩不明的,但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我们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与亲密关系相关的心理现象就是一种心理化能力。心理化能力是一种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理解他人的意图的能力。丹尼特自“心理化”一词上创造出了另外一个词语——意向性立场(intentionalstance)。
意向性立场是指我们理解他人话语中所欲传达的真实含义的非凡能力。语言是一种臭名昭著的油滑之物,它所表达的含义常常是暧昧不明的。事实上,在我们采用暗喻或讽刺的修辞时,语言的表面内容可以与它自身的深层含义截然相反。我们之所以能够弄清楚某段表述的真实含义,是因为说话者通常会在说话时运用腔调或手势来给予我们一些暗示。
心理化能力是我们能够完成这一复杂的、对我们而言又极为普通的社交任务的原因。心理化与共情相关,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共情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热”的认知形式(我们能感受他人所感受到的情绪),而心理化则是一种更加“冷”的认知形式(“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心理化是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的技能,它能够帮助我们弄清每个人都想要什么,他们对我们的某些行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以及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事。
儿童最初获取心理化能力是在5岁左右。此时,儿童第一次认识到其他人有自己的心思,这些心思可能会致使他们对这个世界抱有完全不同的信念。心理学家将这种能力称为“心智理论”(意为儿童掌握了一种关于心理的理论)。一旦儿童掌握了这一技能,他们将做到两件先前完全无法做到的重要事情。
其一是说出具有说服力的谎言,因为他们此时已经知道你会如何对待他们所说的话,并借此向你传达错误的信息。其二是沉浸在真正虚构的游戏之中。玩偶娃娃的茶话会现在具备了某种真实性:洋娃娃们可能会泼洒出(空)杯子中的水,弄脏自己的衣服;由一条细绳所牵着的木块是一辆真正的汽车,它正奔驰在花园的“车道”上。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让某些远比儿童游戏更为重要的东西成为可能:文化的产生。但首先,这种能力与人际关系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就生物的整体演变而言,5岁儿童所掌握的心智理论,并不是什么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心智理论不过只是个体采用他人视角来看待事物的能力。我们知道,这种观点采择过程是其他猴子和猿类也能够完成的。尽管心智理论并不仅仅包含观点采择(它不仅包括理解他人的立场,还包括借此洞悉他人的意图),但心智理论可能是一种我们与其他类人猿所共有的能力。在这里,意向性立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度量标准,因为意向性建构了一种层次等级,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系列反射性的心理状态。我信奉某物的事实(我知道自己的心思),等同于第一阶意向性;而我相信你怀有某种信念(你的思想状况),则是第二阶意向性。这是5岁儿童在掌握心智理论后,所能够达到的水平。
成年人在这一点上显然能够做得更好。事实上,我们的研究表明,第五阶意向性是大多数个体所能够达到的自然上限。这相当于在说:我想知道(wonder)你是否猜想(suppose)我想要(intend)你认为(think)我相信(believe)某事是真实的。5个黑体词语就是指称心理状态的术语,哲学家将其统称为意向性。
这种心理能力的确令人赞叹,然而某些人甚至能够在这件事上做得更为出色。我们的研究表明,大约20%的个体能够准确地应对第六阶意向性陈述,还有极少数个体甚至能够把握第七阶意向性陈述。当然,这种个体差异同样存在于另一方向。有一定比例的个体只能把握第四阶意向性,还有少数个体可能会在处理第三阶意向性时受挫。相关数据分布曲线的尾部非常之长,因为有一小部分的成人甚至未能掌握心智理论(第二阶意向性);这些人通常会在临床上被诊断为自闭症患者,他们只掌握了第一阶意向性。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别辛酸而又极具启发性的范例,因为这种缺陷会导致他们完全无法融入成人的世界。这一情况同样会发生在智力正常(甚至是超乎常人)的相关个体身上。
这种心理化能力是引导我们踏入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关键,因此我们想要弄清楚,个体处理意向性任务的能力是否与他们社交圈子的大小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与杂耍相类比:就像技巧娴熟的艺人能够在同一时间让更多的球停留在空中一样,那些掌握了第六阶意向性的个体,也会比仅能处理第四阶意向性的个体拥有更大的社交圈。这一猜测首先在杰米·斯蒂勒(JamieStiller)的课题中得到验证。他采用了一系列简短的故事和短文(大约200个单词),来测试人们理解故事中各种心理状态事件的能力。个体处理这些任务的能力与他们所列的最内两个层级的好友数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