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应该服用抗抑郁药物来帮助自己克服最近一段时间的抑郁症状,所以我不需要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演说者通过专家意见来为他的断言辩护,专家一向被认为对某个既定主题要比我们绝大部分常人知道得多,当持论者诉诸权威或者专家时,他们求助的是那些他们认为其所处的地位能有渠道接触某些特定事实,并且有特殊资格从这些事实得出结论的人。因此,这些专家意见相对其他证明而言可能为论证添加更多的魅力,这主要取决于专家的背景。你每天都会遇到诉诸各种各样专家的论证,而你别无选择只有依赖他们,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只能在某几个方面小有所成,而要样样精通,我们既无时间也无知识储备。
电影评论家:“年度十佳影片之一。”瓦莱丽影评(Valerie Viewer),托莱多报(Toledo Gazette)。
参加现场访谈的专家:“经济正在走向衰退。”
社团组织:“美国医药协会支持这一立场。”
科研人员:“研究表明……”
亲戚:“我爷爷说……”
杂志:“根据《新闻周刊》的报道……”
我们可以从这些渠道获取专家的建议,诸如怎样减肥、怎样获取幸福、如何变有钱人、怎样降低胆固醇含量、怎样养育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孩子,以及怎样钓一条大鱼,等等。你很容易就能在这个单子上添加更多的条目。
很显然有些专家意见应该比其他证据更受我们的青睐。为什么?因为有些专家金口玉言,发表观点要比其他专家谨慎得多。比如,《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在发表一个观点之前要比八卦报纸《国家询问报》更有可能仔细评估到手的证据。讨论精神分裂症的文章,如果它们是贴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网页上,比起贴在个人网页上而言就更有可能是基于仔细收集的证据。比起大报主笔来,我们的亲人就不太可能更加系统地评价一个政治候选人。
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同样,他们内部也常常意见不统一。下面这些例子,取材于《专家如是说》(The Experts Speak)[1],就清楚地表明专家观点的不可靠。
“我想电脑或许有世界市场,但至多只卖得出去五台。”
——托马斯·沃森,IBM主席,1943年
“录像占领任何市场超过六个月就要全面失守。每天晚上老盯着个夹板箱看,人们很快就厌烦了。”
——达利尔F.扎努克,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总裁
以上引用的这些话应该提醒我们,当持论者诉诸专家意见时我们需要问一问关键问题。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专家呢?”说得更具体一点,我们应该针对专家追问以下这些问题。
对于所谈论的这个主题该专家所拥有的专长、训练或特别知识到底有多少?这个主题是不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或者,这个人有没有与此主题相关的丰富经历?
这个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有特别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比如,他所断言的事件他是否涉足其中并拥有第一手资料?总体而言,你应该对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专家(他涉足相关事件并拥有第一手资料)比持有第二手资料的专家更有信心。比如,《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都是第二手的资料来源;而研究型期刊,如《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则是第一手资料来源。
有没有较好的理由让人相信专家的意见相对而言不会受到歪曲?能够影响到证据呈现方式的因素非常多,有个人需求、早先预期、普遍信念、态度、价值观、相关理论和意识形态等。例如,如果一所公立大学校长被问及削减教育经费是否对大学造成不利影响,他十有八九要回答“有影响”,并且给出一大堆过硬的理由。也许他给出的对大学境况的见解不偏不倚,但是由于他所处的职位,我们还是会关心他找出的理由有没有可能只是为他自己的偏见辩护。
我们所说的有偏见或有歧视,意思是我们在查看证据之前就对某事的好坏怀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强烈到干扰了我们公正评价证据的能力。因为几乎在我们所有的判断中都有很多因素让我们怀有偏见,我们很难期望任何专家完全不带偏见。但是我们从某些专家那里可以比从其他专家那里少获得一些偏见,只要我们先通过搜寻专家在这个主题上的个人利益的有关信息来确定这类偏见。比如,当一个专家准备从他提倡的某些行动中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时,我们就要特别加以小心。
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怀疑专家的个人利益有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公正性,就毅然抛弃一个断言。我们可以采取的一个有效步骤,就是检查一下看看那些持不同观点、不同预期、不同价值观和利益的各路专家是不是同意他的断言。因此,问一问以下问题不无好处:“这个专家是不是因经常做出可靠的断言而名声在外?”
当你在网上遇到事实断言时,你会特别关心专家的可靠度怎么样。我们上网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变成潜在的“权威人士”,因为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断言满天飞。电脑并没有内置的处理器来评价这些断言,这明明就是个“购物须谨慎,上当自负责”的情况!
你应该努力了解网站的建设目的、信誉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发帖者的经历,了解得越多越好,同时了解他们提供的那些用来支持结论的推理的性质,尤其要注意他们的推理结构。检查一下看网站是不是与声誉较高的其他网站有关系或者有链接。
网站可能不可靠的其他线索还包括帖子没有注明发表日期,网站的外观非常不专业,模糊不清楚的断言,泛泛而谈、一概而论(例如用“总是”、“从来不”这样的词),还有感性的而不是小心求证的完全一边倒的观点,缺乏第一手资料来源的证据,将道听途说的证据拿来就用,以及数不清的推理谬误,最后还有从其他网站搬来的有关同一主题的大量证据。
[1]Christopher Cerf, Victor Navasky.The Experts Speak[M].Villard Books, New York,1998.
引用套引用的问题
随着很多传媒的新闻从业人员规模越来越小,有种特别麻烦的诉诸专家意见的情况近来变得越来越常见,那就是某种情况下一个专家引用另外一个专家的话来证实某个观点。例如,有份报纸(如《纽约时报》)引用另一份报纸(如《华盛顿邮报》),或者一家通讯社(如路透社)引用另一家通讯社(如美联社)。这些引证给人一种支撑证据的幻象但是却绕过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个原始专家的断言到底有多大可信度?引用别人引用过的话来获得资讯,就好比把报纸上的同一篇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希望得到一些新信息。还有个相关的问题就是引用“不署名的来源”,或者提到“某人说……”。如果你遇到诉诸专家意见的情况让人很难确定原始断言的要点,这时候你就要加倍提防。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当你识别出将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作为证据所存在的问题,你就有了合理的理由犹豫要不要接受基于这样的证据所得出的结论。知道它们存在的问题让你有了防护盾来抵御一些伪造的推理。但是,你真的很想努力去公平对待人们希望你考虑的那些论证,所以问问那些给你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证据的人,他们能不能多给你些扎实点的证据就变得很有意义。要给所有论证它们应得的每个机会。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作为作家,你理应期待读者和你一样对用过硬证据支撑起来的论证感兴趣。读者可能会基于你的证据来决定是接受还是抛弃你的论证。你应当将证据融入你的写作当中,好像读者和你一样受过严格的训练并拥有相同的期望。让我们进一步考虑一下这个建议。
期待批判性的读者
如果读者的工具箱里有和你相同的一套问题,并且和你一样对证据有相同的期待,你又预备怎样去满足这样的读者?你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读者,面对相关证据你会怎么问,那就期待读者提出同样的关键问题,然后未雨绸缪地尽量去回答这些问题。对你所提供的证据要竭尽所能地告诉读者其来龙去脉。谁发表的?作者或者资助这一研究的机构有没有什么明显的偏见?他们的背景是什么?数据新不新?某个观察或经历的概括性怎么样?你有没有注意到证据存在什么潜在问题,比如说样本数量有限或者有遗漏信息?
等你把这些担心的问题都拿到表面来,你就面临自己做决定的时刻了。你必须要判断自己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质量过硬的证据。这个决定可不好做——每个证据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虽然我们不能给你一套明确的规则来让你辨认出你的论证是不是需要更多或更好的证据,但我们确实有几条根据经验得出来的原则让你做参考。
判定你要不要更多的证据
你的结论或是理由争议性越大,你花在提供证据上的时间就应该越多。你的听众应该很快就能接受那些相对而言无可争辩的信息,例如,马萨诸塞州州长的名字,情景剧《老友记》播放了多少年,或者卡塔尔的首都在什么地方。但是听众并不情愿接受一个有争议的观点,例如前马萨诸塞州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应该重新当选为州长,《老友记》比其他任何情景剧都更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衣服款式,或者卡塔尔应该主办国际足联202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这些断言都是有争议的,既然这样,读者就会期待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的证据,这样他们才会接受你的结论。
最后,你应该特别留意那些只依赖于一个当事人证词、一个专家意见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在学术类写作中较少考虑到的证据来加以证实的论证。这些章节主要是提出更多的证据,接下来的章节会解释为什么。
你的学术写作和证据
当你致力于一项写作任务时,你同时也致力于坚守一系列写作习惯和写作期望。很多这样的习惯和期望都和写作风格有关,比如说,是不是要避免前后矛盾或淫词艳语。这些写作习惯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也许在网络论坛上和朋友们一起聊天,插一句充满激情的解释可能合情合理,但是在写给导师的正式报告里这样做就不合常规了。这样的原则也延伸到你选择包含到作品里的那些证据的类型。我们在本章所罗列的一些证据对于一般性的写作或者交流而言可能更为合适一些,例如在Urbanspoon.com网站上写对一家新开业的餐馆的评论,或者是催促你的玩家好友下载新的资料片来参加你的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但是,我们怀疑接下来的几年里你的写作大部分都会是学术写作。学术写作对于证据的质量有一定要求,学科不同其期望值也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相似性。当你理解了这些要求以后,在你决定是否添加更多证据来扩充论证的时候就能为你提供指导。
在学术写作中,可公开验证、依据科学方法进行并且在出版之前接受同行评价的研究被赋予较高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标准都提高了证据的可信度,它们让观察变得更有概括性。我们将在第8章讨论其原因。现在我们想强调的是要在学术写作中留心那些仅仅依靠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或者专家意见得来的那些理由。很可能你想利用经过同行专家评价的研究、用稳妥的研究方法得来的民意调查和严守学术标准进行的科学研究来支撑这些部分。在学术写作中,读者既期盼也欣赏这样的证据。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关注如何评价几类用来支持事实断言的证据: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以及专家意见等,依赖这类证据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我们已经提出一些问题,你可以依靠这些问题来判断这类证据是不是可靠的。在第8章中,我们会接着讨论其他类型的证据,同时我们还要问同样的问题:“这个证据的证明效力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