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对于地下水非常重要,重要到乃至有些自来水厂会给森林所有者很多经济上的奖赏。其实这是一种自相矛盾。首先树木本身要消耗很多水,一棵缺水的成年山毛榉在炎热的夏季,一天内就要从土壤中吸收500升水。这些水将消耗在不同的方面,其中大部分通过树叶的气孔蒸发掉了。而在消耗水这点上,草就节省得多。
不过树还是有一个优点,尤其是德国国内那种阔叶树:它们依靠斜着向上支起的树枝汇聚雨水,然后那些汇聚的雨水一路顺着树干流进树根。我有一次在一个大雨天站在一棵古老的山毛榉树下,就观察到了这样的汇聚过程(请勿效仿!)。大量的水从树皮上流淌而下,使得树干底部都冒起泡沫来,那样子就好像新开的一瓶啤酒。
树木的这种吸水性就像一块海绵,将水分渗透进松软的泥土里。即使是再猛烈的阵雨也能像这样被吸收,然后慢慢向下进入地表层内。虽然树本身会再次变干,又会重新带走一部分水分——但是终究土地相对于树的根系来说,就像一个水库,在缺水时随时能供水——况且多余的水抵达更深一层,那里不再有植物的根系向上汲取水分,因为植物的根系长不到那么深。于是那些多余的水就慢慢汇聚成了地下河流。
然而在中欧,只有到了冬天才会有地下水的补给,因为那时候植物都冬眠了。山毛榉和橡树进入休眠期,于是雨水可以跳过树木的根系,直接进入到地底深处。而在夏天,森林里原本就少雨,土壤里所有的雨水都被树贪婪地吸收进来,用于补给树干了。
这一事实,让我对气候转变的现象陷入沉思。因为气候变暖影响了许多方面:高温下的树木也和人一样需要更多水分,再加上水分由于高温蒸发得更快,所以即便没有植物吸收水分,土地也会变得更易干旱。由于植物生长期变长了,相对的休眠期就会变短,而只有在休眠期,树林进入冬眠,土地才能得到灌溉。即便存在上述这些观点,在树林底下还是会形成新的地下水——只要今后我们不因为伐木而对其造成过度破坏。
然而空旷的草地或是富饶的耕地,却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来吸收水分。在过去,野生的或圈养的动物用它们的蹄子将土地表面踩实,而如今大多数人用大型机械取代它们来干这些工作,效果还更好。土壤这块海绵被挤压变形,而与居家用的海绵不同的是,它再也弹不回来了。土壤几乎不能再吸收猛烈的降雨;雨水向下流淌,越来越快地形成细流,汇入下一条小溪(小溪再汇入下一条河流,最后淡水被引入海洋)。由此当地不再有地下水储备,而这一过程也加速了土壤侵蚀。
草地和耕地的空气热度远大于森林,而这热量更容易使土壤变得干旱。与此同时,那些植物生存所需的湿气更易挥发到空气中,再被空气带走,这更加剧了土壤干旱。
现如今,对地下水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气候转变,而是为获取燃料所采用的技术,尤其是液压破碎法。此法指的是利用高压将水泵入地下,以击碎岩石的方法。掺杂着沙粒和化学制剂的混合物使缝隙保持敞开,让石油和天然气得以向上喷涌而出。显然,大自然对这种粗暴的侵犯毫无防备。大自然的特性是永远保持稳定的状态,以及绝对缓慢。人们只能希望,不是所有地区都允许这种开采方法。
此外,森林为地下水提供了最后的保护。许多甲壳类生物生存在树根底下几百米深处,而树木正是这些甲壳类生物的隐秘保护神。然而这样的关系对于另一些动物则反之,那些动物同山毛榉和橡树的关系,可以说很紧张,比如说狍子。人们甚至完全可以认为,树和狍子的关系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