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知命,故不忧”。——孔子
认命不是认为命就这样了,而是认识到自己的天性,顺应天命。
就好比生物基因测序一样,测出你天赋在于运动,那就不要去学习艺术了。
执着只能带来痛苦,顺应才能创造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人一生能够获得的好处归为三类——人的身体、名誉地位及身外之物。
(1)人的自身:这是真正属于个人的东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道德品性、精神智力和潜在天赋;
(2)身外之物: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名誉地位:也就是获取人们对其的看法。
第一项人的自身是大自然确定下来的,而后两项是人为的划分。
对于人生幸福而言,第一项是根本彻底的影响,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这个人此生的幸福;
因为人的快乐与痛苦首先是人情感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只能发挥间接影响。
同样一个外在事物或者境遇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同,决定于人对事物的看法。
每个人生活的“世界”都不一样
虽然都活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生活的世界”都不一样,决定于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决定如何理解世界,从出生那一刻就因人的天赋个性决定了,身外之物、教育附加以及经历阅历都只是间接作用。
——例如养花,
在一个爱探寻的、思想丰富的人眼里,花的生长花开花落像宇宙的变幻,这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而对于一个肤浅、庸俗的头脑,这只不过平凡世界的一幕而已。
——又如看到悲剧的一幕,
一个天生忧郁之人看到悲剧的一幕,在乐天派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肤浅麻木之人会觉得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
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
思想乐趣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思想能力
人活一辈子,都是在自身的性格里打滚,外界的事物对其帮助不大。
什么样的天性,与万事万物结合,就能结出什么样的现实之果。
有些人无论后天如何进行文化艺术的熏陶,最终还是个俗人;而塞万提斯却在一个简陋的牢房里写下了《堂吉诃德》。
一个人活一辈子都是在他的天赋之内。
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环境不断变化,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就好比一连串的变奏,但主体节奏维持不变。
一个人这辈子所能得到的快乐,从一开始就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教育也改变不了根本,只是教给人这个现实世界的某些规则。
而能否领略精神思想的乐趣,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思想能力。
人的幸福,始于“知命”,天赋远比后天重要得多!
对于人的幸福而言,主体远远比客体重要,天赋远远比后天外界的影响与修补重要。
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
精神枯燥的人不断地聚会、看电影、旅行都无法驱走无聊的折磨。
善良温和之人在困境中也不失其乐;
贪婪嫉妒卑劣之人就算坐拥亿万财富也很难心满意足。
我们的自身永远不会被剥夺,而身外之物与名誉地位却只能听天由命,但也因为自身的天赋与努力无关,所以众人一生的努力都在财富与名声上。
其实人更应该做的是尽可能认识到自身的天性,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
大力神般的人去做修表匠,也无从发挥而快乐。
在中国古典哲学里,
孔子说:“乐天知命,故不忧”;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其位而行其正也”。
对于自身,找到自身天性,顺应天性是最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