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论利己主义

2020年3月14日  来源:年轮mono 作者: 提供人:tengofei9......

文/年轮mono

论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

【引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此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追根溯源皆生于“道”,“道”指代着那最初的本质。要想了解某物,唯有探求支撑着某物的背后的本质,而本质并不是唯一的。“三”是“万物”的本质,“二”是“三”的本质,“一”又是“二”的本质等等。“一”作为更深层次的本质,它既是“二”又是“三”的本质,也是“万物”的本质。

由此可见,随着探索的深入,一个本质也只是作为另一个本质的现象。而真理也无一例外地处于辩证发展中,今天的真理也许将成为明天的谬误,至少不是绝对的真理。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努力往深处探究更深一层的本质,使其解释能够覆盖最广泛的现象。企图达到最后绝对的真理,也许会陷入当下被当成不可救药的形而上学,但此观点尚有待商榷,在此不作赘述。

利己主义最初也被当作不道德来看待,但当人们认真究其本质将会发现——所谓道德,不过是利己主义在辩证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一个阶段。本文将努力为读者展现出利己主义的完整辩证历程。

【狭隘利己主义】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些非常有名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正好切合人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依旧流传得很广,甚至还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或是人生座右铭。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据说在《佛说十善业道经》有它的上句话,那就是“人生为己,天经地义。”

上面两句话,表现的正是我们这篇文章将要谈的利己主义思想。很多人一看到“利己主义”时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起一股厌恶感,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把利己主义等同于不道德的自私自利,与损人利己联想到一块儿了。

在通常的理解中,利己主义被看作是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这种定义是利己最初级的表现和理解,是对利己主义的一种狭隘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狭隘利己主义。现实中确实也存在不少这种用狭隘利己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原则的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之人。这种狭隘利己主义只不过是由于人们对其自身利益的一种肤浅的认识所导致的,而隐藏在这种肤浅的追求的利己表象背后的常常是一种不那么利己的现实。

由于每个人对事物认识深度的不同,利己主义通常被当成了狭隘利己主义,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撇弃原先的一切成见,分析一下利己主义的内涵。

【利己的普遍性与合理性】

在笔者《谈良心》一文中的最后已粗略指出“这个世界正因为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天性才能够存在。”存在是保持自身,世界万物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谁承认这个世界存在着,谁就无法否认世界的利己天性。不同的物种保持自身的条件也不同,从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类,我们可以看到,越是高级的物种,保持自身存在的条件就越是复杂,越是苛刻。

最初级的利己行为是能量和营养的摄取,如此便能够保持自身,初级的利己表现为狭隘利己主义。发展到了人类,生活就不单单是物质能量所能够维持的,还有与物质生活在重要性上处于同等地位的精神生活。这两个层面才共同够成了人类,也是人之作为人的本质所在。一旦失去了精神层面的生活,只靠吃喝拉撒便能够存在的话,那与禽兽之间就没有界限了。

简单地说,万物为了生存,须在自身之外索取能量以保持自身,而与利他的“付出”相对应的“索取”正是利己的体现,由此可知,万物的存在无疑是利己的。

生物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了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的概念很好的告诉了我们这一个道理,生态系统之所以存在着,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以其他生物为食物,即都是利己。如若是为其他生物“贡献”生命来维持自身,那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生物都在自愿“贡献”生命而毫无索取,那最后是每一种生物都没有生命。即是说,如果生物的本性是利他的“付出”,那生物自身也就不会存在,如此一来,以生物的多样性所构成的生态系统自然也就不会存在。

世界的万事万物存在着,说明了利己的普遍性,存在即利己;同时,因为一切都以存在为基础,包括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话题,离开了存在,任何意义都无从谈起,所以利己又是合理的。

【从利己到利他】

狭隘利己主义是利己思想自身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直接的自身意识。这种意识最初被作为本能——或者说作为存在的特性——潜在地赋予在存在物之中,在叔本华那里被称作“生命意志”。

这种潜在的意识在生物中表现为求生本能,在上面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例子中已经表明得很清楚。这是一种直接的盲目的“不择手段”的求生本能,甚至饮鸩止渴也在所不惜。比如身陷火灾楼房的不幸的人,为了避免大火烧及自身,当他们在房间里到了走投无路之时,他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从高楼窗户一跃而下。决定他们跳楼的并不是因为跳楼对于逃生来说是更好的选择,而只是一心想逃离火灾现场为目的,并不去考虑手段的后果。这种不择手段的利己也是损人利己的根源,这就是直接的利己,也是上面所说的狭隘利己主义。这种利己是表面的、不完满的。

利己的本能在自身辩证发展过程中必然超越自身成为利他,利他是利己自身扩张的表现。扩张之后的“产物”就是良知和良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道德情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公交车上为弱者让座、拾金不昧等但凡我们所能列举的道德例子皆属于此类。此种种利他的行为就是我们生活中所弘扬的美德。

当我们说一个行为是道德的,意思是说这个行为的目的是利他的而非利己的。道德行为动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人们当作评判一个道德行为是否具有内在道德价值的标准,善行很多时候会被不假思索地赞颂,但有时候某些善行又会招来某些人质疑善行背后的动机,一旦被认为善行动机是利己的,这个善行的道德价值在人们心目中便大打折扣,甚至为人所不齿。所以评判一个善行的道德价值不止要看效果,还要看目的,即无论效果还是目的都必须是利他的。

但是,我们知道利他只不过是利己的扩张的表现而已,所以支撑着利他的依然是深藏在其背后的利己。

【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合理利己主义】

当我们考察利他的行为时会发现,利他最后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利己。当初被当作目来看待的利他实际上只不过是作为利己的手段而已。

助人为乐,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良心过得去,或者得到快乐;人类呼吁保护环境,只不过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一对夫妻含辛茹苦生养孩子,只不过是为了给乏味的家庭生活增添色彩等等。利他是表现,利己是本质。也可以说,利他是手段,利己是目的。这样,利他又回到了利己。但这种利己已经不是之前的狭隘利己主义,它是与利他相统一的利己,或者说包含着利他的利己主义。这种统一有一个公认的叫法——合理利己主义。

合理利己主义是一种理智的利己主义,这时的利己已经不再是直接和盲目的,而是间接和理智的。理智看到了利他实质上也是利己的,因此合理利己主义者便在追求利己的同时又保证利他——至少是无损于他人。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一个人的义务,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那我们自己就有义务去保护他人同样的权利。人们之间的合作也正是基于合理利己主义的原则,有了这一原则,合作才成为了可能。在为对方谋取利益的同时又是在为自己谋取利益。

宗教在运用这一原则上更是显而易见。宗教一般来说都讲究“因果报应”,它正是用“因果报应”去劝人们向善:善行使人死后能够上天堂享福,作恶则是使人下地狱受罪。这种宗教的劝善,就是理智的、间接的利己,用在人世间的利他来换取来世的利己。

通常我们所谓的真正的道德就始于合理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的底线是利己不损人,“不损人”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损人行为是出于利己心,但不能说一个人没有损人行为就不是出于利己心。或许他是囿于法律或者良心而不去损人,这也是出于利己的动机,事实上我们就把这种人称为守法的人或有道德的人。但还谈不上是高尚的人,不过高尚的人也是合理利己主义者,他们不止“利己不损人”,而且追求“利己利人”,这就是高尚的人。

合理利己主义是一种以利己为目的的有理智、有意识的利他,正如前文所说,这种有意识的利己动机的道德行为它的内在道德价值通常不被人们所普遍承认,因此合理利己主义虽然超越了狭隘利己主义,但它仍然是有缺陷的、不完满的利己主义。

【无私为大私——完满利己主义】

利己的内涵在人类精神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并最终达到了完满的状态。这是一个伟大的人所具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是圣人的品质。在主观上,完全摈弃了原有的利己心,一心为人类造福,一心为他人贡献。虽然这种利己不被自身所意识到,但在客观上还是利己的。

我们知道,万物都在努力维持自身的存在,人类当然也不例外。最初的努力是满足口腹之欲,从饮食中保持自身个体生命的延续。但个体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这种口腹之欲在延续自身的能力上十分有限,因而口腹之欲的任务就被性欲所继承,企图以超越有限个体的传宗接代的血脉的生命形式维持自身。

然而一个家族生命虽然相比起个体生命的延续要永久得多,但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依然是毫不起眼的一个涟漪而已。个体生命最终所能达到的永生是作为人类思想的生命形式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时间轴延续下去,这是个体生命维持自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达到此种境界的人,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流传千古的伟大的人。

私心使一个人成为个体,而伟大的人用无私的心使其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人类融为了一体,最终成全其最大的私。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同此理不谋而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谓无私才是真正的大私,这便是完满利己主义,也是利己主义整个辩证发展的完满结束。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最后喜欢作者的文章,请记得点关注,谢谢。

利己主义 / 自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