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年轻的企业家朋友,跟我说,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这位朋友确实很年轻,20出头,刚开始创业,他们的团队确实也很有凝聚力,充满朝气。
他说的这件事情,简单的说是这样的,他团队里的一个技术骨干,家里遇到了一些问题,他自己私下里给了这位同事不少钱,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家里渡过难关,这本来非常好,但是,最终那位技术骨干还是离职了。
原因是,他把这位同事家里的情况告诉了很多同事,要求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分摊一下他的工作,同时也希望其他同事能够在生活上对这位同事能有所帮助。
这位技术骨干之所以离职,原因是他承担不了大家那种施舍似的帮助,虽然大家并不是这样去想,做这些事的时候,也是完全的发自内心,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受损,而且,这样下去,他和同事们的关系也会变得很微妙。
很多人觉得,这位朋友是不是有些过于矫情了。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
我这位朋友首先是错在把这位技术骨干家里的情况,在未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告诉了其他同事,虽然他的目的是善意的,但是却忽略了这位同事的感受;其次,是把自己认为的善,强加于人。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要学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很多我们认为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只是希望我们把他们当正常人来看。
帮助别人是一种很好的善举,但是也要学会尊重被帮助的人,简单地说,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别人,同时也要学会保护对方的尊严、自尊心,而不是把自己认为的善,强加给别人。
我们来看一个海明威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不过他并没有工资,只是按稿计酬的编外记者。不过,在巴黎,他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位作家乔伊斯。虽然收入有限,但是只要有结余,海明威还是喜欢邀请一些朋友去酒吧喝一杯。他特别喜欢一家叫做丽兹的酒吧,除了有好酒,老板也是个厚道人,允许经常光顾的熟客赊账。
有一次,海明威正一个人在丽兹酒吧喝酒,听到老板和别人抱怨:那家伙都到瑞士苏黎世定居了,可还欠着我50法郎没给呢。海明威仔细听下去,发现老板抱怨的人正是自己的作家朋友乔伊斯。海明威当即掏出了钱,想帮乔伊斯还上,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不太合适,于是他结了自己的账,转身离开了。
几天后,海明威再次来到丽兹酒吧,他刚进门,就把攥在手里的50法郎递给老板:我的朋友乔伊斯走的太急了,没有及时结清账,他特地从苏黎世寄钱过来,让我替他换上。老板接过钱,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后来,乔伊斯听说了这件事,他在感激海明威的同时,又觉得很不理解,也就是为什么是第二次去,才替他把钱还上。海明威笑着回答:如果我当时就把钱还上,老板不一定相信。虽然老板知道我是在做好事,但你会在他心里留下阴影。
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只是关注了事情本身,而忽略了人心,忽略了人性。
我在讲《管子》的时候,一直强调,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艺术,为什么是艺术,而不是技术呢?其实,这里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利益分配本身是一套机制,之所以是艺术,一是要学会利益的平衡,同时,也要学会通过利益分配收获信任,维护各方的尊严。
如何定义你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分配的方式,其实,就决定了你的智慧格局。
我们再来看一个吴昌硕的故事。
对书法和篆刻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对吴昌硕的名字都不会陌生。他在世时,他的作品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很多人纷纷花高价收藏他的真迹。
有一次,吴昌硕与一帮朋友吃饭,其间,一位商人拿出一幅画,请吴昌硕鉴定真假。众人一看,哄堂大笑,因为画上的落款是“安杏吴昌硕”,而吴昌硕本身是安吉人,很明显,这是一幅赝品。
吴昌硕仔细看了以后,跟商人说,这是我的画。旁边有人问:安吉写成安杏,难道是真的?吴昌硕笑着说到:这是我一年前画的,人老了,那是笔误。接着他又对商人说:如果您不介意,这幅画我收回,我再送您一幅画,绝对无误。商人大喜,满意而归。
散席后,有人问:那幅画很明显就是赝品啊,您怎么承认是自己画的,还送他一幅真迹呢?
吴昌硕笑道:我当然知道那是一幅赝品,但是商人以贩卖为生,我如果当面揭穿,他必将血本无归,从此不敢在市面上再购买我的画了,我的画以后还如何在市场上流通啊?我这么做不只是为了商人,也是为了我自己。其实,吴昌硕当然可以义正辞严的揭穿这位商人,但是,这样做的话,对谁好像都没有好处。
《管子》里说: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棰。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
意思是说:盖房子用新砍伐下来的木材,房子塌了,也不埋怨,因为决定是自己做的。而反过来,小孩顽皮,到房顶上把瓦扔下来,再慈祥的母亲都会拿棒子教训他。这一段的意思是,自己犯的错误,再大也不以为然,别人犯的错误,再小也会震怒,哪怕犯错误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人性就是这么有意思,看似荒诞,实际上这种情况,再真实不过。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可以想想,不用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即使是历史上的大事件,有多少不是因为“面子”而起,因为面子而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
对我们自己而言,不要太把面子当回事,但是要学会给别人留够面子。
今天我们就重点分享一段《管子》里的内容吧:
《管子·形势》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彊不能,毋告不知;与不可,彊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见与之交,几于不亲;见哀之役,几于不结;见施之德,几于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简单的翻译一下:
乌鸦般的交谊,看着友善,其实并不亲密;不重合的绳结,即使坚固,也一定松脱开解。所以,道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贵在慎重。不要交与不可靠的人,不要强给做不到的人,不要告知不明事理的人。交与不可靠的、强予做不到的、告知不明事理的人,就叫作劳而无功。表面上显示友好的朋友,也就接近于不亲密了;表面上显示亲爱的交谊,也就接近于不结好了;表面上显示慷慨的恩赐,也就接近于不得所报了。只有内心里认真行德,四面八方才会归附。
其他的内容,在前边的文章里都重点讲过,今天就重点分享集中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三种问题吧:
第一种:见施之德,其实它的反义词就是阴德。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把对别人的帮助总是挂在嘴上,时不时的要拿出来炫耀一下,目的是想让别人知恩图报,而且一点小的帮助,想让别人一辈子记你的人情,有时候还会拿出这些东西来进行道德绑架。胁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回报自己。这种见施之德,长此以往,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回报,而且会被别人记恨。
第二种:见与之友,几于不亲。也就是我上边所说的,老是想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和对方是铁哥们、多么多么亲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个人也在人面前很投入的表演,让别人认为他们关系非常好,我想,这两种情况大家应该都碰到过。
第三种:见爱之交,几于不结。这里的爱虽然说的不是情爱,但是借用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秀恩爱,分得快,可能更方便理解。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朋友,首先是心灵上、思想上的契合,可遇不可求。在朋友面前,你可以很放松、自在,即使是互相批评,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即使经过激烈的争吵,虽然最终也很难达成一致,也会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对方的选择。
其次,真正的朋友,不用过度的在意利益的存在,现代社会,没有利益的纯友谊是少之又少的,如果非要刻意的把利益排除掉,那这种友谊,很可能也很难经历其他的考验。
和朋友有利益关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会对利益有太多期待,总期望付出必须得得到回报,而且得是加倍的回报,或者是帮助过别人一次,就想着一辈子都得索取,这都是要不得的。
如果你帮助了别人,尽快忘掉,即使忘不掉,也要让自己学会绝口不提,而不是找各种机会”提醒对方“,这样不仅不能让朋友记你人情,而只会把朋友越推越远。
人生难得一知己,能够有知己做朋友是人生一大幸事,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能经得起利益的考验,经得起岁月的风霜,更能够彼此砥砺成长。
不过,再亲近的人,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尊严,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可能你只会让朋友离你越来越远。
我前边写过一篇文章:心里永远装着别人的利益,才能无往而不利。要学会尊重对方的利益,而这利益之中,当然也包括别人的名誉、尊严等内容,而不仅仅是财货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