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先来看一个关键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意识”。这是一个特别难回答的问题,难到什么程度?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心理学词典》中,是这么给意识下定义的:“意识,即拥有知觉、思维和感觉。这个词无法定义,除了一些词不达意、难以理解的解释……没有什么值得阅读的相关内容。”你看,想要给意识做出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们很难从正面直接给出答案。
凭感觉来说,我们一般会认为,像是思考、记忆、学习这些和思维有关活动,都和意识有关。然而,迪昂教授在这本书里说,我们日常对话中所提到的“意识”,其实混淆了很多含义。为了不断逼近意识的本质,最好的方法,也许是和它近似的概念区分开,把它从模糊的认识中,不断剥离出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先来看看,哪些思维活动不是意识。
首先的一点,迪昂教授认为,意识不是“注意”。“注意”,很多情况下也叫做“选择性注意”。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指的是有选择性地加工某些刺激,并且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具体来说,我们各种的感官,每时每刻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外部刺激。比如眼睛看到的图像、耳朵听到声音、触摸到的物体等等。但是,为了避免信息过载,我们的大脑会有一种选择性的过滤机制,在无数的接收到的信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进入大脑进行加工,指导我们具体的行为。选择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进入大脑,什么样的信息不能进入大脑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这个选择过程,难道不是意识在起作用吗?其实,大部分情况下,这个过程,是在意识之外运行的。也就是说,注意的筛选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比如说,你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往往不会刻意去想,我应该点开哪张图片、哪篇推送去看,我又该在哪条朋友圈下面评论什么。真实的情况往往是,你刷着刷着,就被一篇文章的标题吸引了,然后点进去看,大脑也就随之开始加工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信息。其实,你的眼睛扫到标题的那一刻,筛选信息进入大脑的过程,就已经发生了,而这个过程,大多则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注意并不是意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通往意识的大门。这么看来,“筛选信息”这个思维活动,并不是意识。
除此之外,迪昂教授还进一步区分了“意识”和“警觉”。警觉指的是,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能够感知到外部环境的能力。清醒地感知到外部环境,也不是意识。因为这并不涉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从迪昂区分出的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逐步界定出意识的范畴了。你看,刚刚我们所说的“注意”和“警觉”,他们都只是能够感知和收集到外部信息,并不涉及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可以说,它们都只是意识活动的前提条件。那意识到底是什么呢?迪昂教授说,要想给意识一个准确的定义,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翻译过来叫做“意识通达”,通过的“通”,到达的“达”。只有“意识通达”,才真正算得上是意识活动。
什么是迪昂说的“意识通达”?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感官接收来的各种信息,“通过”有意地筛选,“到达”你的脑中进行加工,让你的大脑产生了当前的想法。
比如说,此时此刻你正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看书,除了书本上的内容,你的视网膜上,也一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像是散落在桌子上的铅笔、立在电脑旁的照片、挂在墙上的油画等等。与此同时,你的耳朵里可能还会听到客厅播放的音乐、窗外的鸟叫声。然而,你在专注工作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干扰,都只能停留在无意识的背景中,不会进入到你的意识中去。这时完全吸引的注意力的,是书本上的文字。这些书中的词句,此刻正占据着你的全部注意力,“通过”你的视觉系统,“到达”你脑中处理文字信息的区域,让你产生了和这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想法。这个时候,才能说你在进行意识活动。
迪昂教授也特别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意识容量都非常有限。一般来说,在固定的时间内,我们只能有一个处于有意识状态的想法。然而,一旦这些信息进入的大脑,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瞬间你就能够调动起大脑中的各个功能区,来共同处理这些信息,这点我在第二部分会为你详细讲述。
总的来说,迪昂认为,对意识做出明确的界定的最好方法,也是科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把“意识”从模糊的含义中一步步剥离开来,区分哪些思维活动不是意识,然后不断逼近意识的本质。迪昂教授区分了“注意”“警觉”这两种思维活动和“意识”之间的区别,认为只有做到了“意识通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意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