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种更高贵的性别
从生物学上看,生物越高级,它各部分的分工越细致,对生殖的条件要求也就越高。就动物学来说,无脊椎动物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从无生殖系统到有生殖系统,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可以说是一个亲代生殖系统逐步进化完善的过程。
但到了脊椎动物,子代的繁殖系统逐渐完善,尤其是在爬行纲之后更能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在此之前,绝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是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到爬行纲时,受精方式已经全部变为体内受精,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具有羊膜结构。由于卵大,并且卵内有大量的卵黄能够提供胚胎发育的营养,因此幼体的发育比较完全,除身体较小外,其他与成体差别不大,因此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捕获食物或逃避敌害。这时不仅一些爬行类动物具有孵卵行为,而且已经有一些是卵胎生,也就是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到胚胎发育成幼体时才产出。
到鸟纲时,动物的繁殖行为更趋复杂,一般都要经过占区、筑巢、孵卵、育雏这样几个阶段。不仅如此,孵出的鸟已经有早成与晚成的区别了。
到哺乳纲时,动物繁殖行为又进一步。除最原始的原兽亚纲还是卵生外,其他亚纲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胚胎的发育不仅全部在雌性动物的子宫里完成,而且仔兽出生后还由母兽提供乳汁……
纵观动物进化史,不仅子代的发育越来越完全——从仅携带遗传信息的受精卵到幼体发育完全的羊膜卵;而且雌性动物的育雏的工作也越来越完备——从体外受精到卵胎生再到胎生。
在无脊椎动物中,雌性动物仅仅提供一个卵细胞;到哺乳动物时不仅要提供子宫,而且还要提供由母体分泌出的乳汁。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提高了子代的存活率,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子代的进化水平。
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更是将雌性育雏工作推至极端,以至于可以说人类女性生来便是为生育服务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女性的生理特征上看得极清楚。由于人所共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的本质是母亲,从发育学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也是同母亲息息相关的,并且这种相关比生物学更加直接与重大。也就是说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父亲,母亲的作用是父亲所不能相比的,在过去之所以没有承认女性的本质是母亲,是因为夸张了男性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说到底是一种大男子主义孤雄生殖心理的折射!
母亲比女人也比男人更伟大
有人说寡母现象太特殊,不能用特殊规律来说明普遍规律,即使能说明,那也只是母亲比父亲重要,而不能说明母亲素质不同对孩子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那么有没有父亲相同而母亲不同,结果其所生的孩子成才大不相同的例子呢?
这方面我们中国倒有着极好的材料,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是一妻多妾制,因此可以考查不同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男子可以娶妾,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对于皇帝来说可以三宫六院,即使对于最普通的读书人来说也是“士有一妻二妾”,因此可以推知,在中国历史上由妾所生的庶出的孩子决不会很少,这可以从中国帝王的皇子中窥见一斑。但极有启发意义的是,在中国人物辞典中,由妾生的所占比例极少,基本上都是妻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对嫡生的成长有利外,妻与妾素质的不同,也就是母亲素质的不同应该是孩子成才率不同的关键!
在《礼记·内则》上是这样定义妻和妾的:“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即妻是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娶来的,而妾则是不经过媒人、父母直接跑过来的。妻和妾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人的名与号。妻是名,是父母按族谱定下的,不容更改;妾则是号,是自己按自己意愿而定的。因此家中有妾,仍称未婚。而妾到后来则多是用钱买来的了。
由于是用钱买来的,她的来历大多无法查考,甚至连姓什么都不知道。而之所以买来,是因为面貌娇好的缘故,因此一直有“娶妻娶德,娶妾娶色”“吃菜吃油盐,娶妾娶荣颜”之说。
一个稍能生活的家庭是决不会让女儿去做妾的,所谓“挑柴卖草,不给人家做小”“宁到山中变鸟,不在房中做小”等等是矣。
蒋介石娶姚冶琴、陈洁如,都是风月场上的选择,因此连她们的家世直到现在还一直是个谜。蒋母是一个极卓越的女性,按道理她应该同蒋父合葬,事实上蒋父墓中也留了一穴,但由于蒋父先后娶过徐氏、孙氏,蒋母王氏若随夫葬便有妾嫌。因此再三嘱咐另葬,由此也可看出妾之地位的一斑。
因此中国历史上妻和妾基本素质的区别是极明显的。一个正规人家,对孩子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程颐回忆幼年母亲对他的教育时说,他几岁时走路跌倒了,家人总是抢着去抱,而其母总是不许,教训他:“你如果慢慢地走,难道会跌倒吗?”中国历史上的女教更严,训练出来的女孩子习惯非常合乎礼节。
而那些为妾的则不同了,据潘光旦研究,她们的家庭之所以穷困潦倒,大多不是因为时运不济,而是因为人谋不臧,例如挥霍、赌博、无能等,这些自然会烙在孩子身上。当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子又为人妾时,这种不好的社会遗传又传给了下一代,这样她的孩子成才自然很少。
同样是一个父亲,一个家庭,母亲不同,孩子的成长大不相同!
当然,正如并非所有的“妻”都好一样,也并不是所有的“妾”都差。庶出的子女也有成才的,这多是由于个别妾的素质较高的缘故,而且常常是这些“妾”后来被扶正,成为继妻,如曹操的卞氏等。但从整体上看妾生的孩子比妻生的孩子素质差。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老夫少妻生出的孩子成才,如胡适等,但多是老夫少妻而不是老夫少妾,这些少妻同样是经过严格挑选明媒正娶的。从妻妾的素质不同到她们孩子成才率的不同,从中不难看出母亲素质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