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鲤小明
10月15日,有消息称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罗辑思维母公司)已经确定将冲击A股科创板IPO。吴晓波前仆,罗振宇后继,在吴晓波15亿“卖身计划”失败的前车之鉴下,大家对“罗辑思维”上市纷纷唱衰。
不过罗振宇似乎没有被吴晓波的失败吓退。此番冲击科创板,似乎是“罗胖”为知识付费研究出了“新逻辑”。
炙手可热的“科创板”不但能为公司股票的上市带来更高的溢价,而且其“注册制”模式也能缩短上市的时间、放宽IPO审核。在“逻辑思维”上,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但重点是,知识付费也能跟科创扯上关系,是科创板的门槛低了还是“罗胖”的忽悠技术高了?
没错,现在大众往往把罗振宇称为会忽悠的“梦想贩卖家”,自媒体界的“成功学”专家。当年狂热的付费用户,开始清醒起来了。
有人惋惜,罗辑思维的上市还是抢在德云社前面了,德云社差哪了?同样是讲段子,德云社给人们讲的是图一乐呵的谈资,而定位在知识付费领域,段子就成了精英们的成功学。
“罗辑思维”就是这样抓住了中产阶级的知识焦虑。
快消社会的大众在竞争压力和知识焦虑陷入了迷茫,却在“罗胖”精妙的语言中又有了对成功的幻想。当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成了要付费的知识,罗辑思维就能在消费者的迷茫与消费满足中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它背后的“逻辑思维”。
“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问题不是知识付费行业特例,“分答”被迫下线、罗永浩专栏停、“吴晓波频道”上市失败、“知乎直播夭折”接踵而至。在经历了五花八门的高速发展后,知识付费行业的流量与资本渐渐冷却收缩,进入了发展的平缓期。
即便此番“罗辑思维”能成功上市,知识付费行业在“罗辑思维”这类头号玩家的商业模式带领之下,似乎也渐渐抛弃了“知识付费”这一概念的初衷和逻辑。
01
“思维造物”公司的前身是知识型脱口秀《罗辑思维》,一个平凡却不简单的自媒体节目。
历任CCTV《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的制片人,“不简单”的罗振宇在节目里分享个人读书所得、直击社会热点,用高超的语言表达力抓住了每个“平凡人”的内心焦虑。
随着节目的走红,同名公众号、社群上线,“罗辑思维”把粉丝直接抓在了手中,成了依托于社群经济的知识型社群品牌。随后,“罗胖”的团队还要“为用户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于是“得到APP”为用户搭建起了个人和知识的连接平台。
但高等的知识不是免费的,所以《罗辑思维》停止向各平台发放,将唯一性给了“得到APP”。同时,“罗辑思维”又集结了薛兆丰、宁向东、万维钢、武志红等各行大咖。上层阶级kol与专业知识的汇聚,瞬间吸引了千万量级的付费用户。
迷茫的大众都想让专家为自己指点迷津。于是,“罗辑思维”终于走到了知识付费领域的前端。
然而不管是《罗辑思维》还是“得到”的其他付费专栏,本质都依托在罗振宇打出的知名度和专栏大咖的IP之上。无论是“得到”还是“少年得到”的开发,亦或是专栏大咖持续更新的模式,将知识商业化,无疑是对罗振宇及各位大咖IP的不断消耗。从“罗永浩专栏停更”一事中就可窥见,专家的资源快被榨光了。“得到”模式,从根本上与各专家的主业经营相冲突。
知识付费的前身是知识盈余,而商业化的操作不断压榨着各位大咖的时间、精力和内容产出,极容易使其原本打造的自身IP枯竭。
同时,“得到”所打造的MCN式的大咖矩阵虽然涵盖了各行各业,但像“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等人出身文娱界,转头来给人们授课讲述“什么是人生”,总给人走错了片场的感觉。
付费平台微薄的订阅量和微博短视频上万的观看量表示,大众显然对papi酱短视频里有趣的灵魂更有兴趣,却并没有想过从她那里获取走向成功的道理。
人设与高端知识平台的不符,将很难支撑流量kol在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受众的知识付费平台长期生存下去。所以企图以他们跨平台带来流量转化,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靠着IP吸引付费群体虽然能实现一时的火热,但此种模式过于消耗IP资源,很难长久发展下去。
02
有人说,知识付费缓解了中产阶级的知识焦虑。以自媒体出身的“罗辑思维”,因为罗振宇分享的缓解中产阶级焦虑的观点而走红。焦虑的人们迫切地想提升自己,因此对此类“知识”趋之若鹜。
即便经营起了“得到APP”,“罗辑思维”实际依然是知识服务运营商,消费者想从中获取的,依然是最根本的,知识。
然而,平台想盈利,知识付费还不够,这时就需要将流量变现,即广告和卖货。在“罗辑思维”变现的道路上,广告和卖货似乎也挤压了越来越多知识沉淀的空间。
那么最终当知识到用户手中时,含金量还能剩多少?
从《罗辑思维》到微信公众号开通、社群搭建,“罗辑思维”在知识社群的运营中赚足了社群经济的红利。
依赖于社群经济,罗振宇即便一开始放言“看不起广告,绝不以广告为生”,却也在节目中说过“挣钱是世界上最体面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变现的路上,“罗辑思维”从卖会员到卖月饼、卖书,罗振宇终于证明了“我不是什么媒体人,我就是个买卖人”。
一味的追求变现,自然将在内容深耕上大打折扣。那这样的知识社群中还有什么知识?
确实还有。
“知识的搬运工”罗振宇,最擅长的便是将自己结论式的知识胶囊喂给用户。
“我替您读书,读完再告诉您”。这样的模式下,消费者学到的究竟是真正的知识,还是搬运来的结论?在跟别人谈论成功学的大道理时,你真的明白成功源自什么?
蒋方舟也认为,当前流行的知识付费,很多都是反知识的。科学研究表明,“听讲”所得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存留率只占5%,而80%都需要人们去自己反复学习、考试、研究。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才是人们真正学到知识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在学校学习的方式,看起来如此低效和昂贵,却持续这么多年的原因。
但知识付费反其道而行之,既要将付费合理化,又要迎合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所以付费用户“听讲”的次数不断增多,十节课被拆为一百节课来讲。
同时,“碎片化听讲”这一模式本来就是利用消费者零碎的时间授课,就更不会存在同行激励、作业、竞赛和实际运用。消费者只有“听”授课者直接说“是什么”的结论,而没有研究“为什么”的过程。
不过,付费总能让消费者觉得心安。付费用户满足于花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谈资,感觉焦虑暂时得以缓解,却忽略了自身的知识匮乏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旦介入更深的交谈,势必会发现所谓买到的知识只是虚有其表——不是“知识”,只是“知道”。
如此商业模式下的知识付费,只不过在一套套成功学理论造成的恐慌中,利用了人们的知识焦虑来卖货。结论式的知识胶囊,只是系统知识碎片化后的一碗鸡汤,疗效甚微。
因此,当利用知识付费搭建起的知识社群走上社群经济之路时,真正有价值的商品——知识将大打折扣,用知识连接起的用户也将难以维系。
有网友统计,在“得到APP”中,许多付费专栏的打开率只有20%——30%,同一专栏的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付费用户也存在下滑。
此外,“得到”APP在艾瑞数据的下滑趋势也很明显,月活跃用户从今年初的432万,到5月的210万,再到8月份的170万,可以说是在断崖式下跌。消费者渐渐明白,许多道理和结论,并不值得付费。
如果“罗辑思维”未来发展依旧依赖社群经济而忽略真正的知识内容,只是利用消费者的知识焦虑来提供鸡汤式的无营养知识,那么长时间下去,用户对含金量低下的知识内容失望,则会自动退出。
03
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也许能够让“罗辑思维”冲击知识付费“第一股”,但若知识付费商业化仍旧是利用IP来发展社群经济、利用知识焦虑卖货,而作为知识付费商业核心的产品——内容被不断忽视,则“罗辑思维”实际只是架构了空壳子,难以长久发展。
知识付费行业还行不行?暂时没有结论。
但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很多确实都在挂羊头卖狗肉。
正如“分答”在上线之初得到了大量关注和收益,但60秒的语音回答让“分答”少了沉淀和储存知识的能力,广邀明星推广也使其失去了知识的严肃性。在明星八卦和答题赏金的包围下,用户回复的价值大大降低。这样的商业模式辜负了知识付费平台的意义,与知识付费的初衷背道而驰,必然走向关闭。
同样,还有喜马拉雅FM的知识版权争议、樊登读书会空洞、无逻辑的读书模式……诸如此类商业模式存疑的平台还有很多。如果说三年前的知识付费元年,是资本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争夺知识付费红利。
那么三年的沉淀,足以让真正想做好知识付费的平台思考,知识付费到底应该怎么做,是用IP吸引用户,还是用专业内容体现价值,亦或是用知识服务留住用户?
“罗辑思维”上市会不会因资本投入的增多而忽视内容打造,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罗振宇能体会到人们心中真正的焦虑,否则,一昧的贩卖知识焦虑,终将会使“逻辑”崩塌。纵然是知识付费行业的头号玩家也可能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