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而汉承秦制,大汉帝国却为何国祚绵延?
秦汉应该是一段历史,不是因为时间接近,而是因为它们有太多的相似。秦可以看作是汉的肇始,而汉可以看作是秦的继续。
但是,如此相似的两个政权,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于是,把昙花一现的秦与国祚绵延的汉对比起来,才更具价值。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答,只能给出一个“原来如此”或“言之有理”的解释框架。而运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重新审视秦之亡与汉之兴,我们则会得出更真实、更冷静、更理性的思考。
博弈
虽然其也是一种解释框架,但不再是政治上如何、经济上如何以及文化上如何的老生常谈。博弈论,能够给出离现实更为接近的作答。
1.纳什均衡
所谓纳什均衡,就是在既定的博弈的场景中,博弈参与者都会采取的某种确定策略。这个确定策略,无论是好是坏,大家都得这么做。
战国的纳什均衡
战国七雄的中华大地就是一种纳什均衡的博弈场景。博弈参与者就是七大战国,而纳什均衡的策略就是整军经武。
战国的博弈形势
这个时候,不会有哪个战国会去专心生产、推行王道,因为你只要不去勤修战备,整军经武的其他战国就会把你吃掉。
之所以称为战国时代,就是因为博弈场景是“战”、博弈手段也是“战”,纳什均衡的策略就是“战”。
秦帝国的纳什均衡
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的灭国战争,秦始皇实现了天下一统。
秦始皇与大秦帝国
秦国把整军经武的博弈手段运用到了极致,灭掉了其他六大战国。于是,这种整军经武的纳什均衡就被改变了,而整个博弈场景也发生了变化。
统一的秦帝国就是一个新的博弈场景,而博弈的玩家就是秦始皇与帝国黔首和各方势力。帝国黔首和各方势力的确定策略是什么?就是服从秦始皇的统治。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纳什均衡。
汉帝国的纳什均衡
公元前202年,结束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汉高祖刘邦在汜水之北称帝,建立大汉王朝。
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汉高祖刘邦
重归一统的华夏大地,再次回归帝国统治的博弈场景。只不过,此时的博弈玩家不再是秦始皇和帝国黔首,而是汉高祖与万千黎民。但是,其他全无变化,汉帝国的万千黎民与各方势力的确定策略,仍旧是服从统治。
2.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简言之,就是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佳理想状态。
博弈参与者往往都是被迫采取某种确定策略,形成纳什均衡的状态。这个确定策略是否能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完全不在博弈场景的考虑范围之内,也不在博弈参与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维弗雷多·帕累托
所以,拥有上帝视角的博弈设计者,就要对原有纳什均衡进行改进,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改进的目标就是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性状态。而这种向着帕累托最优目标的改进,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谁是博弈设计者呢?
他们是秦始皇和汉高祖。
秦始皇只要帕累托最优
面对统一后的庞大帝国,秦始皇开始了他的帕累托改进。
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法运动,应该是大秦帝国的建章立制。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以及雍正皇帝的变法,要么是财税、要么是施政、要么是军事,或局限一面或限定于表层。
而秦始皇的变法,则无所不包,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直至民众的生活方式。而且其深度更是通透表里,颠覆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践行新思想。
大体上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中央集权:皇帝制度,确定权力核心;三公九卿制度,规范权力运行;郡县制度,明确中央和地方关系。
秦之郡县
国家治理: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法秦制以及驰道天下。
思想文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彻底践行法家思想的唯一统治地位。
此外,还有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修筑长城等军事作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38岁。这个年富力强的壮年男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见得有宗教信仰,但却饱含政治理想。
嬴政相信秦法秦制就是帕累托最优,既可让嬴氏皇族千秋万代,又可让天下黔首富裕小康,还可让蛮夷戎狄四海宾服。
汉高祖但求纳什均衡
面对秦末战火后的天下残破,汉高祖也推进了他的帕累托改进。
汉高祖刘邦 剧照
中国历史上最草率的立国改制,就是汉帝国干出来的。之前以及之后的历代王朝就没有刘邦他们这么行事朴素的。基本上就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中央王朝延袭秦制,秦有三公九卿我就照搬三公九卿、秦有秦律我就照抄形成九章律。
二是糅合分封,推行郡国并行制,关中秦地则秦法秦制、关外之地则因俗而治。
三是封侯功臣,定都关中。
公元前202年,54岁的刘邦登基称帝。他没有嬴政的理想主义,也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主见,甚至也不迷信鬼神祭祀。
所以,刘邦的脑子里也就没有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他所追求的就是纳什均衡的稳定。封赏功勋,则将军不造反;因俗而治,则地方不闹事;定都关中,则中央无虞。一切从简,则无需耗费心志、扰动天下。甚至,连秦帝国的历法、五德、服色以及典章制度,也全部照抄。
3.帕累托最优的失败与纳什均衡的胜利
只要帕累托最优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了,而但求纳什均衡的大汉帝国却有了百年国祚。
秦末农民起义
就此而论,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秦帝国的失败是因为对帕累托最优的执着,而汉帝国的胜利是因为对纳什均衡的容忍。
我想我们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
秦法秦制的失败
秦法秦制,就是秦始皇所追求的帕累托最优。相对当时的六国旧制,它是一种跨时代的进步。
但这种进步需要博弈参与者的认同和接受。而实际上,六国之地,不仅贵族势力不接受,普通百姓也不接受。你有你的秦法秦制,但我们却有我们的生活。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凡能说齐地语言的都归齐王刘肥统治。虽然已经书同文字,但齐地仍有齐语。当然,燕赵自有民风豪迈,而楚地也有巫鬼浪漫。
齐王刘肥剧照
所以,陈胜发难,一夜之间便群集响应、六国再起。秦法秦政未必残暴,但秦法秦制却伤害了天下人的纳什均衡。
秦法秦制,并非败于不施仁政、不能治国、不能理民,而是败给了纳什均衡、败给了博弈。
黄老无为的胜利
黄老无为,就是汉高祖对纳什均衡的宽容。相比于秦法秦制,刘邦的黄老无为当真是无所作为。
关中秦地,已经秦法秦制200余年,那就继续秦法秦制。关外六国之地,也已经旧制旧俗百有余年,那就封建郡国、因俗而治。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
齐相曹参剧照
齐国坐拥70余座城池,可以说是汉帝国最大的诸侯国。而出任齐国丞相的曹参是怎样治理齐国的呢?不是像秦帝国的郡守县令那般要大张旗鼓地推行秦法秦制,而是询问齐地儒生父老,该如何治理。最后,曹参听从了胶西盖公的建言——贵清静而民自定,“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刘邦没有秦始皇的远见卓识,曹参也没有秦相李斯的雄才大略。刘邦及其沛丰集团没有能力设计博弈格局,甚至也没有意识到应该重新建章立制。
但是,平民出身的他们最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懂得他们最需要什么。老百姓只想要纳什均衡下的得以喘息,而不想要秦始皇所追求的“帕累托最优”。因为现在他们还不能理解。
4.总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世上本无帕累托最优,只有纳什均衡。
如果我们真得找到帕累托最优,那就无需帕累托改进了。帕累托最优也许就是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历史并未终结,帕累托改进仍将继续。
福山
秦始皇坚信秦法秦制就是帕累托最优。但事实上,秦法秦制并非最优,仅是另一种纳什均衡。
在六国初定的博弈场景下,最需要的是稳定。而实现稳定的最好方式就是因俗而治、无为而治,要缓慢地改进已形成的纳什均衡。但是,秦法秦制,却是要破坏既有的纳什均衡、创造新的纳什均衡。一破一立之间,就没有了稳定。
帕累托最优是理想的最佳状态,所以是价值判断。而纳什均衡才是客观现实。
所谓“最佳”,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秦始皇认为秦法秦制就是最好的制度。但这仅是他这么认为。而事实上,其是与不是,并不是由秦始皇的理想所决定。
仰望理想的秦始皇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一个帕累托最优:这个世界应当这样运行。但是,这仅是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已。客观世界可没有给我们证明。“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客观世界也懒得去给你证明。
最佳只能有一个,而纳什均衡却可以有好多个。它是合力形成的,是不为我们的意志所转移。但是,我们可以去认识它、去适应它,做一个积极的博弈参与者。同时,我们还可以心怀阳光,在可以有作为的时候,通过帕累托改进实现一个更好的纳什均衡。
帕累托最优是不稳定的,而纳什均衡却是稳定的。
价格战的博弈中,参与博弈的商家确实可以达成某种停战协议,确定一个大家都满意的价格。对于博弈的参与者而言,这就是一个相对的帕累托最优。
价格战的博弈
但是,这个帕累托最优是不稳定的。任何一方撕毁协议,都可以让战火重燃。此外,还会有新的Player会参与进来,不是你想不打就不打的。
现实中的彼此,就是处于一种纳什均衡的状态,打还是要打的,只是现在先不打了。所以,纳什均衡常在,而帕累托最优不常有。
理想主义者,总是希望帕累托最优的,比如秦始皇。但是,你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纳什均衡,所以帕累托改进将永无止境。
现实主义者,总是容忍纳什均衡的,比如汉高祖。但是,这需要你心怀阳光,你看到了纳什均衡的不完美,但还要想到更完美一点的纳什均衡,所以帕累托改进才能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