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化或者最小化原则
任何一个取胜的系统,绝对不是平衡的系统,而是在某些因素里面最大化到几乎荒谬的极端,在某些因素里面,最小化到几乎荒谬的极端。在投资次数的最小化方面,芒格与巴菲特几乎达到了荒谬的极端。
举个例子,有一次,巴菲特在商学院演讲,他说:我可以给你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这样你就可以在上面打 20 个孔 ——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资。一旦你在这张卡片上打满了 20 个孔,你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
为什么一生只有 20 次投资,足矣?他继续说,"在这些规则下,你会认真思考你所做的事情,你会被迫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你会做得更好。"换句话说,想要成为赢家,你必须要有选择性地赌一把。当你被迫将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更少的任务上时,你成功的几率会更高。
关于巴菲特,推荐一部非常震撼的纪录片——《Becoming WarrentBuffett》(成为沃伦·巴菲特)。这是 HBO 2017年拍摄的关于巴菲特最新的纪录片,是目前为止,是最接近他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里,巴菲特坦然褪去自己身上众多的光环,展露了的自己最真实一面。影片里的大部分镜头,都献给了巴菲特的家人,回忆他的过去,以及记录平常的生活。
比如说巴菲特每天早上上班时,会开车路过麦当劳买一份早餐,带到办公室后享用。他的桌子上也一定摆放着一杯他钟爱一生的可口可乐。
价值投资的其他
①为什么会在全球范围内,在跨度百年甚至两百年时间里,都能发现这种股票投资收益率明显高于债券的规律呢?
格雷厄姆解释的很清楚:"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公司将未分配利润用于稳定的再投资,以及20世纪以来通货膨胀率的不断走高。"
我是这么理解的:第一,来自于经济整体的增长,第二,来自企业这种经济体对资源的高效运作,第三来自必然通货膨胀下经济结构中优质资产的竞争力不断加强
②格雷厄姆的分散原则
格雷厄姆的分散原则适用于普通人,力图通过对个体股票的风险分散,获得以股市整体收益为下限的投资组合。这个判断不是建立在对个体公司的判断上,而是建立在"总体或者群体"的基础上。
分散组合的一个代表是齐东平教授的"大数投资",以概率统计规律建立组合拟合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和收益性,也算一个极致了。巴菲特则强调的是集中,因为他不是一般人,自以为不依赖分散而是深度认知更好的对抗风险。
我认为分散和集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像收益和风险一样,一定程度分散就是集中,集中就是分散,收益就是风险,风险就是收益,其实说的是一个事情。
比如一个成年男子,目前叫他儿子,老婆叫他老公,儿子叫他父亲,不管怎么称呼都是一个人。但是该名男子在不同的称呼关键扮演不同的角色!
③内在价值
所谓内在价值,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致等于公司作为非上市公司出售给私人产业投资者的价格。准确数字很难计算,但它可以有一个可估算范围。
内在价值来自股票代码背后所代表的公司。购买股票的人,所拥有的并不是一串代码,而是该企业部分所有权的有效法律凭证。股东不仅享有企业经营良好时的未来收益分配权,还享有企业经营不善破产清算时偿还债务后的剩余资产分配权,后者能够为股票的价值兜底,这个兜底价值可以模糊视作内在价值的下限。
在这个兜底价值以下买入股票,遇到最坏情况可以收回成本略有盈余,而结果若不是最坏情况,则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格雷厄姆喜欢将企业未来经营良好的预期看作/且仅仅看作一种额外的馈赠。他的整个分析体系,主要锚定与破产和清算有关的兜底价值。可以说内在价值是整个价值投资的基石,但是却没什么用。
呵呵,这个怎么理解?
做个比喻,就像1+1=2。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等式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并不能依靠它来取得数学考试的优秀成绩,另一方面,如果不懂得1+1=2,数学必将一事无成。
这么重要的原理我却没有单独列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把重心放在了作用上面。在第一个原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中用用已经论述了这种作用。大白话:股票的投资价值来源于股票的价格和股票股权背后资产价值的剪刀差。
和这个原理相对应的是伟大的《证券分析》三大原则:股票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凭证;利用市场先生的报价;坚持买入时的安全边际原则。
④选择优秀的公司
优秀的骑手只有在良马上才会出色的表现,在劣马上也会毫无作为。巴菲特在购买伯克希尔后是这么总结的:这次投资,巴菲特坚持格雷厄姆投资原则,以远低于营运资本的价格买进来,以为捡了大便宜。结果经历了卖资产、更换管理层、裁员等一番苦苦挣扎后,最终仍然以远远低于营运资本的价格卖出去。近于免费获得的机器,卖出去的时候也是免费,连运走它们的运费也不够。更惨痛的是,资本在一个烂泥潭里挣扎,所丧失的机会成本大到难以计算。
在经过多次惨痛的教训之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所谓有"转机"的公司,最后鲜有成功的案例,所以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费在购买廉价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一些体质好的企业——1979年致股东信。
被巴菲特称为西海岸哲学家的查理.芒格,用自己做律师的经验告诉巴菲特:"律师这行有个固有的缺点,就是你喜欢与之共事的人通常不会卷入法律纠纷,而需要你帮助的人则通常是那些在品德方面有瑕疵的人"。"你不可能通过和烂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
巴菲特经过深思,认为自己已经有大把金钱,没有必要为赚钱去勉强自己干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和垃圾人打交道,和时间赛跑去处理烂公司的资产存货,解雇人员,被人仇视等。自己想做的事情,是跳着踢踏舞上班,每天都和自己喜欢、信任和尊敬的人打交道,并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从此巴菲特摆脱了扮演"资产清算人"的角色,从"烟蒂投资"走出来,开始"以合理价格买入优质资产"的伟大征程。
⑤自由现金流原理
巴菲特对格雷厄姆的"股权代表企业的一部分"原则做了细微调整:从"股权代表企业(现有资产所有权)的一部分",调整为"股权代表企业(未来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
在格雷厄姆体系里"股票代表企业(现有资产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关注点是企业资产真实性和可变现价值。格雷厄姆体系之所以特别强调计算价值时要去掉商誉、无形资产,只计算净有形资产价值,甚至某些时候还要去掉固定资产和设备,只计算净流动资产。
其核心原因并非格雷厄姆认为商誉、无形资产不是资产,而是认为它们或者无法变现,或者变现非常困难——包括非通用设备及固定资产也是同理。
一旦将思路调整为"股权代表企业(未来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后,企业今天账面上拥有多少资产,就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企业靠什么赚钱,今后能够赚到多少钱,其中多少钱可以拿来供股东分配?思考的重心自然而然地从"现在拥有"转向"未来盈利"。
这还不够,巴菲特通过对不同商业模式的考察,发现类似航空公司、汽车整体这样的公司,虽然好的年份有不错的盈利,但是却面临不断再投入的窘境,企业的股东眼看着大量利润却无法分享。由此提出了自由现金流的概念。同时结合护城河的概念,用不同的折现比率体现护城河的强弱,形成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企业绝对估值法。这也是巴菲特在价值投资中企业估值的顶峰成就。
⑥商誉原理
如果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创造利益的能力强弱,护城河衡量企业这种能力的持续性,那么商誉就是用来探究企业究竟是如何形成比较经济效益的原因所在。
1990年4月18日,沃伦.巴菲特在斯坦福商学院演讲时说:
如果一家企业赚取一定的利润,其他条件相等,这家企业的资产越少,其价值就越高,这真是一种矛盾。你不会从账本中看到这一点。真正让人期待的企业,是那种无需提供任何资本便能运做的企业。因为已经证实,金钱不会让任何人在这个企业中获得优势,这样的企业就是伟大的企业。
这种经济商誉之所以宝贵,就在于他构成了一条仅靠金钱填不平的护城河。在资本逐利天性的驱使下,仅靠金钱就可以填平的护城河,一定会被金钱填平。拥有金钱无法购买的经济商誉,企业才有成为伟大企业的可能性。
备注:商誉是个会计名词,指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时,成交价超过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巴菲特借用了这个词汇,创造了"经济商誉"这个概念,用来代表没有被记录在一家公司财务报表资产科目里,但却实实在在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隐藏资产。我们讨论价值投资的"商誉",一般情况下说的都是"经济商誉"。
最后谈一下我们分析巴菲特的意义,其实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鸡汤"的励志书那么畅销,看名人自传的意义在哪里?我觉得是"文化和信仰",通过学习优秀者的历史,我们可以继承力量,塑造更好的自己。
我是大富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