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驾车的时候,是需要高的技能驾驶的,但是挑战感并不强,这时,能够感觉的就是控制感。当然,提高挑战感,例如赛车能让某些人着迷,因为他们进入了心流状态。要让人“废寝忘食欲罢不能”,要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制造心流体验。
-如何制造持续的心流体验。
1,如何制造心流体验
马西米尼(Massimini)等人提出八区间心流体验模型;当人们处于高挑战、高技能水平的时候,心流会产生,身心处于最积极,意识处于最享受的状态。当人们处于高挑战、中等技能水平的时候,好胜心将被激发,往往热衷于提高技能,以尽量接近心流。
当人们处于中等挑战、高技能水平的时候,会充分享受掌控带来的愉悦体验。当人们处于低挑战、低技能水平的时候,无聊淡漠的心态会产生,进而放弃活动。所以要制造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调整挑战和技能的相对关系,规律的进行1区->2区->3区的循环。
2,如何制造持续的心流体验
芬兰学者Kiili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 该模型非常类似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由一个构思回路、体验回路和挑战池组成。基于目标的挑战是整个模型的中心,持续不断的挑战维持着动机和参与性,技能在体验回路中逐步提升,构思回路分为前观点生成和观点生成两部分,用户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创造性地生成未必正确的前观点,而后通过体验回路尝试解决问题并验证观点,最后在观点生成部分修正或强化观点,最终达到意义建构。所以制造持续的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完善的循环学习架构,引导玩家逐步的学习、提升技能,并面对新的难题。
3、两千五百年前东方心流
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 热认知”;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 冷认知”;热认知系统大体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实践家,如佛家及儒家都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
1)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到热认知中
孔子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恢复周礼,问题就是孔子的以“礼”治国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对“初心”要求很高,外人常看来过于迂腐,而且如果一个人带着“不善”的心思,那就容易培养出“伪君子”。
2)孟子不同,孟子认为人天性带着好的热认知,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培养壮大
他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了,人脑自带“道德模块”。移情作用是人天生的能力,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同理心大家都是与生俱来的。可问题是,孟子的学派容易“跟着感觉走”,也就是容易让每个人自带的懒惰贪婪占据主导位置,过分理想化。
3)用佛法培养心流
事实上两个理论都有漏洞。
---自利利他:
《普贤行愿品》里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杯水浇注众生,则能成就诸菩萨智慧华果。意思是,想要成佛就要学者利益众生,如果不利益众生,那么菩萨就不能成佛。自利利他首先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慈悲心,有了悲心才能利益众生。
---我执:
成就“君子”“圣贤”“菩萨”这类目标最大的敌人就是佛教里的“我执”问题,我执代表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然后以错误为中心不断的强化,重复错误加深错误,我执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破除“我执”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通过空性智慧的修行。
第二种:通过纯粹的利他修行。
当我们心中不断想着利益众生,关注众生时,过程中我就开始弱化,就能达到智慧的修行也就是之前说到的,把“冷认知”转化成“热认知“,把本来要经过思考后才做的理性行为,形成你被动的下意识。
4)东方心流培养心流的套路
初期运用孔子的办法,现勤学苦练,高沉浸式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中期具体做的时候运佛法“利他”思想去做大事。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准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