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孩子的性格特征
不管什么人,只要受过专业的儿童教育培训,就能顺利分辨出各个孩子独有的生活态度。要了解孩子的合作程度,只须了解其姿态,其观察、倾听的表现,其对人际交往的喜爱程度。能够推测,会丢课本或不记得做作业的学生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务必要找到相应的原因。同样能够推测,不能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孩子孤僻而缺乏自信。还能够推测,一直在期待别人帮助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支持。
部分孩子只在被奖励或表扬时才会学习。不少被惯坏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仅限于老师给予特殊关注时。失去关注,这些孩子就会失去兴趣。他们要想进步,一定要有人热切关注他们。数学是这些孩子最不擅长的科目,他们能把数学公式倒背如流,却无法单独解决数学问题。这似乎不是什么太大的缺陷,却有可能严重危及生活。要是长大以后,这些孩子继续活在对他人的期待中,便会处处依靠他人,迫使他人帮助自己,成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寄生虫。
与之相反,还有这样一种孩子,将所有精力都用于吸引大家的关注,得不到满足便会恶意干扰其他孩子。他们巴不得别人能惩罚、批评他们,这两种举措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他们情愿受罚,也不愿被人忽视。他们觉得受罚是很有价值的,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目标。惩罚对很多孩子来说,只是挑战其生活态度的游戏或是比赛,他们要支撑到最后一刻。最后占据主动,获得胜利的往往是这些孩子。这样跟父母、老师对抗,他们十分满足,因此在受罚时,他们不会哭,却会笑。
懒惰的孩子若不是有心找父母、老师的碴,多半都会充满雄心壮志,同时又很畏惧失败。不同的人对成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孩子对于失败的理解,让大人十分意外。一些成功人士会因不能超越其他所有人,认为自己非常失败。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他会觉得很不安。而懒孩子并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感觉,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考验。他们拼命逃避困难,不愿跟人较量。不少人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只要自己稍微努力一些,很多困难就不是困难。据此,他们安慰自己:“我能做任何事,只是不想做而已。”这成了他们维持尊严,为自己的失败辩解的托词:“我是懒,不是能力不足。”
很多老师会对懒惰的学生说:“你要是肯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轻而易举得到这种赞扬的学生何必要努力?要是结果并非如此,那他恢复懒惰时,大家便不会觉得他只是不想展露自己的才能了,他的损失可就大了。人们不再相信他能取得很大成就,评价他时,只会以他的实际成绩为依据。懒惰的孩子还能得到一项特殊优待,即他再微不足道的努力都能得到赞赏。大家据此判断,他有浪子回头的想法,因此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若是勤奋的孩子这样做,收到的赞扬肯定比这少得多。就这样,懒惰的孩子始终在别人的期许中,固守自己的生活态度。打从一出生,他就期待别人能在每件事上帮助自己,他就这样被惯坏了。
总在一群孩子中担当领头者的孩子,同样引人注目。领袖必不可少,优秀的领袖并不多见,他们总能从全局着眼。大部分担当领袖的孩子只希望能在其他人都被自己掌控的环境中,参加各类活动。这种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极易遭遇困难。在婚姻、职场、社交等领域,两个这样的人相遇,结果要么很滑稽,要么很悲惨。为了维持自身优越感,两个人会抓住一切时机,让对方受自己掌控。眼见被惯坏的孩子傲慢地指挥别人,有的家长会非常高兴,鼓励孩子继续这么做。但有的老师明白,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此举后患无穷。
我们只想让那些明显会导致孩子失败的人格发展趋势停下来,而无意将孩子千差万别的人格统一化。预防、矫正失败的人格,在童年时期并非难事。若拖延到孩子长大以后,其生活便会因此陷入困境:长大后的失败,往往是由童年时期的错误引起的。对合作没有兴趣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病人、犯罪分子、自杀者。大部分焦虑症病人小时候都害怕陌生人、陌生环境和黑暗。大部分抑郁症病人都喜欢哭泣。让所有父母了解这种错误,并学会预防这种错误,是不可能的。而最应接受这种建议的,却是那些不想这么做的父母。不过,借助跟老师的交流,我们却能了解、帮助学生,帮他们纠正错误,学会独立、合作,对生活充满勇气。这种教育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人类将来的幸福,这就是我的观点。
校园心理咨询室的设立
为此,我在约十五年前,开始在个体心理学方面倡导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维也纳等很多欧洲大城市都已证实,设立这种咨询室很有必要。有理想是好事,但要让理想有价值,有实现的可能,就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我根据这十五年的经验判定,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把孩子培养成才方面,设立顾问会议是一种相当可行、成功的方法。我自然了解,若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心理咨询室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可若是跟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联合,我也不会反对。由始至终,我都认为所有学派的心理学家都应尝试跟校园心理咨询室合作,在对比中确定哪个学派是最佳合作对象。
校园心理咨询室需要这样一名心理学家,其专业技术高超,对老师、父母、孩子遭遇的难题经验丰富。走马上任后,这位心理学家要跟学校老师一起对教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应让心理学家了解某个学生的特殊情况与难题,例如学生懒惰,喜欢打架,喜欢偷东西,总是逃课,学习成绩差等。凭借自身颇具价值的经验,心理学家开始跟老师讨论。老师应把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征、性格演变的详情,告诉心理学家,并要留意那些不同寻常的环境。心理学家和老师将共同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丰富的经验能让他们迅速达成一致。
心理学家来到学校时,学生及其母亲也应到场。心理学家和老师先决定跟学生母亲交流的语气、影响她的方式,帮她找出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请她进来一起讨论。在讨论中,母亲会给心理学家大量有用信息,心理学家将据此提供恰当的意见,帮助这位学生。母亲通常都很珍视这种机会,很愿意合作。面对犹豫不决的母亲,心理学家和老师可列举一些例子,通过暗示让母亲明白,这些方法能让她的孩子获益。
随后,心理学家会安排学生进来,跟他讨论他当前的问题。至于他的错误,则不在讨论范围。学生发展期间受到的阻碍、学生忽视的某些关键信念等,都是心理学家探讨的对象。这并非责备,而是一种友好的交流与忠告。至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心理学家会用别的方法点明,例如在虚拟环境中征询学生有何观点。这能帮助学生迅速看清问题,改变态度,这是缺乏相关经验的人无法想象的。
接受过相应培训的老师会一直支持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对此兴趣浓厚,当其是自己的工作乐趣和成功保证。他们不会把咨询室的设立当成重负,因为让他们受困已久的问题,只需咨询半小时就能解决。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校合作精神便得以提升。校园心理咨询室设立一段时期后,重大问题销声匿迹,余下的问题都微不足道。老师都变成了心理学家,掌握了人的性格的了解途径和表现方式。平时遇到的各类问题,他们都能独立解决。若老师都训练有素,心理学家便派不上用场了,我们期待的就是如此。
如果班里有个懒孩子,老师就应举行一次懒惰讨论会,让全班同学都参加。讨论的题目可以是懒惰的原因,懒惰的目的,懒孩子不愿意改正的原因,懒孩子必须改正的原因。讨论结束后,会得到相应的结论。那个懒孩子可能并不了解,此次讨论会针对的是他。而自身的懒惰会让他对讨论很感兴趣,并能从中得到帮助。可如果讨论变成了对他的攻击,他便不可能有收获。只有当他态度谦逊,接纳别人的建议,并加以思考时,他的思想才会发生必然的转变。
最明白学生心理的,肯定是跟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老师能看到学生的多个层次,还能跟学生建立很好的感情,但前提是老师要掌握某些技巧。孩子是会继续犯错,还是会改正错误,全由老师掌控。人类的将来由老师保障,老师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让人难以估测。在这方面,老师跟母亲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