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音乐

2020年6月23日  来源:通识:学问的门类 作者:[日]茂木健一郎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音乐的起源

从单音音乐时代,迈向以对位法为基础的复调音乐时代。

音乐究竟是怎样诞生的?一般认为,早期的音乐应该是一种交流的手段,或者是对自然界中各种声音所进行的模仿。总之,这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简单的节奏变化,逐渐演变成了单音音乐,并最终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其中,运用对位法创作出来的复调音乐的诞生,在音乐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时代顺序,首先是声乐时代的发展历程。在声乐时代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希伯来音乐与希腊音乐。该时代的犹太教会出现了“轮唱”和“对唱”的演唱形式,轮唱是指两个合唱团按一定时距先后错综演唱同一旋律的歌曲,对唱则指独唱者与合唱队所进行的轮流对话式的演唱。这两种演唱形式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圣歌的原型。在古代音乐发展的中心地区——古希腊,基萨拉琴和奥洛斯管等乐器均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这里的人们将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人类的道德性支柱加以重视,出现了记谱法和毕达哥拉斯的音阶研究。特别是出现于古希腊文化鼎盛时期的戏剧音乐的蓬勃发展,与之后歌剧的诞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世纪时期,随着基督教的普及,教会音乐也得到了高度发展。诗篇咏唱吸收了希伯来的唱法并传播至各地。然而,590—604年在位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对教会音乐进行了严格的统一,诗篇咏唱发展成了以教会调式为主的拉丁语单声圣歌。9世纪左右,出现了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定旋律,在其上方加入一个平行旋律的复调音乐,由于当时诞生了“管风琴(rogan)”这一重要的教堂乐器,因此人们将这种复调音乐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进入11世纪,复调音乐开始受到了游吟诗人们的影响,并于14世纪的“新艺术”风格时期逐渐世俗化。在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随着教会权力的衰落,音乐冲破了教堂的束缚,进一步实现了世俗化的发展。其中,创作了大量香颂、牧歌、卡农音乐的弗兰德斯乐派的活跃最引人注目,该乐派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若斯坎·德普雷是音乐史上首个伟大的作曲家。

音乐的发展历程①

近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近代音乐风格的诞生与个性化音乐时代的到来。

文艺复兴后期,除了运用对位法创造出来的复调音乐外,威尼斯等乐派还发展出了一种名为“坎佐纳”的器乐曲体裁。17—18世纪又进一步出现了纯器乐。此外,一个名为“卡梅拉塔”的贵族团体,出现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美术和文艺中心地——佛罗伦萨,该团体旨在复兴古希腊戏剧音乐,促进了具有和弦伴奏的单音音乐以及歌剧的诞生。

巴洛克时代的伴奏方式是由演奏者即兴演奏的“通奏低音”。近代音乐也是在巴赫、亨德尔的时代才得以确立的。特别是巴赫所作的赋格曲将对位法发展到了极致,他首次将在转调时不会出现走音的平均律运用到了作曲中,是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伟大作曲家。

继巴洛克时代之后出现的是古典派时代,在该时代诞生了奏鸣曲式这一成熟的器乐创作曲式。运用奏鸣曲式演奏的协奏曲和交响曲等理性主义音乐与主调音乐在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三位音乐巨匠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其中,贝多芬作为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在音乐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该时期,此前一直是特权阶层所有的音乐,首次走进了普通大众中。

音乐的演奏形式得以确立后,以表达内在情感与个性为特色的作曲活动也竞相展开。浪漫派中最重要的作曲家瓦格纳将多种艺术与音乐相结合,创造了“乐剧”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乐剧对半音阶的频繁运用,为现代音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关于浪漫派的时间范围说法不一,本书将法国大革命以后到爱国主义音乐诞生之前的时代称为“浪漫派”。

音乐的发展历程②

20世纪至今的音乐发展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音乐领域出现了各式各样颠覆传统音乐家与音乐概念的实验性探索。

20世纪的音乐始于克劳德·德彪西。德彪西深受斯特芳·马拉美等印象主义作家的影响,他的音乐摆脱了三度和声,全音音阶、古教会调式等传统音乐规则的束缚,具有如迷雾般朦胧缥缈的意境,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同时期的维也纳作曲家勋伯格致力于探索无调性音乐风格,自创的“十二音技法”影响了众多作曲家,并被他的弟子贝尔格和韦伯恩所继承。

在德彪西和勋伯格这两位为打破调性的束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音乐巨匠之后,又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可以看作是对前一时期的反动,该派音乐家主张运用全新的调性复兴古典理念和情趣。为了消除作曲家与演奏者和听众间的隔阂,该派还出现了用于非正式音乐活动的实用音乐、以及加入了爵士乐元素的钢琴音乐与歌剧。另一方面,用比半音还小的音程创作出来的微分音音乐,也因专门乐器的成功制作而得以演奏。

此外,该时期的著名作曲家还包括:与德彪西齐名的印象派代表人物莫里斯·拉威尔,曾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的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被俄国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阻碍但依然在芭蕾舞音乐上展现出非凡才能的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出了15部交响曲的肖斯塔科维奇,现代英国最负盛名的国际性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序列音乐、电子音乐以及运用电子音响设备合成的具体音乐的出现,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音乐其实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从对德彪西和拉威尔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埃里克·萨蒂起,直到实验音乐之父约翰·凯奇、坂本龙一等人都属于现代音乐的范畴。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在音乐界出现了许多颠覆传统音乐家与音乐概念的实验性探索。例如将录音机录下来的声音经过倒放和剪切处理后复合而成的具体音乐、用拳头敲击键盘紧邻音的音簇奏法、由演奏者根据图形谱即兴演奏的偶然音乐、将数学概率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随机音乐等各种全新的音乐概念。

诞生于20世纪初的爵士乐和摇滚乐也十分引人注目。其中,甲壳虫乐队于1962年在利物浦以推出唱片的形式正式出道,一跃成为世界的宠儿,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后,通过将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等方式,各种风格的音乐层出不穷,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音乐的发展历程③

音乐的发展历程④

入门者须知

巴洛克音乐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的一个半世纪称为巴洛克时代。巴洛克这一美学概念不仅体现在音乐上,而且延伸到了戏剧、绘画、建筑等整个欧洲文化中。它的特点是宏大、强烈的对比以及华丽等,在整体上表现出了一种浮夸的戏剧性。音乐上的巴洛克风格又称竞奏风格或协奏风格,是一种通过将乐器、声部、合唱等同时或交替进行,达到数量和旋律上的对比的风格。赋格曲的确立者巴赫毫无疑问是整个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以对古希腊阿波罗神的崇拜为基础,追求理性、自我克制以及形式上的规整和明快。“古典主义”这个词可以指古希腊的艺术和文学,也可以表示与浪漫主义相对的概念,还可以指与大众音乐相对的古典主义音乐。

然而在音乐史上的“古典主义”一般指的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乐派最大的特征就是确立了器乐领域中的奏鸣曲形式。在日本最广为人知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

浪漫派

19世纪一般被称为浪漫主义时代。在美学上,浪漫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概念,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是客观性、合理主义以及阿波罗式的美学,而浪漫主义则崇尚主观性、感情主义、狄俄尼索斯式的美学以及对立性的表达。该时期的作曲家有卡尔·马利亚·冯·韦伯、舒伯特、舒曼、李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马勒等人。对现代音乐影响最大的则当属瓦格纳。

贝多芬作为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时也被归为浪漫派。

对位法

使两种以上互相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音乐创作技法。9世纪左右,出现了以基督教的单声圣歌为定旋律,在其上方加入一个平行旋律的“奥尔加农”复调音乐。随后又出现了弥撒曲和经文歌等音乐形式,14世纪的“新艺术”音乐风格催生出了“模仿对位法”(音乐的主旋律在各个声部中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文艺复兴末期又诞生了以管风琴音乐为主的“里切卡尔”曲式,开创了复调音乐的时代。对位法的集大成者是巴赫。

通奏低音

虽然在文艺复兴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声乐的器乐化,然而直到巴洛克时代,对位法的成熟才使得器乐伴奏和纯器乐真正取代了声乐。巴洛克时代的歌剧等使用的是一种名为“通奏低音”的伴奏方式,即演奏者使用吉他或羽管键琴即兴演奏和弦,这也是18世纪中期常见的一种伴奏方式。巴洛克时代也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

平均律

以毕达哥拉斯音阶为基础的中音音律进行远关系转调后,演奏音阶会出现明显的走音,影响和弦。在此背景下,16世纪左右出现了将八度音(octave)分成十二个均等部分,每个均等部分为半音,使误差平均分散了的平均律。如此一来,所有的大调和小调的演奏都具有了可能性,然而在刚开始的时候,出于其是否会不及纯律协和等顾虑,平均律曾一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平均律的真正普及则要归功于巴赫所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奏鸣曲式(sonata form)与奏鸣曲(sonata)

奏鸣曲式诞生于18世纪中期的古典派时代,创始者一般被认为是巴赫的次子埃马努埃尔·巴赫。奏鸣曲式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主题(主调)和第二主题(属调),第二部分是呈示部主题的变奏发展,第三部分是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再现,但第二主题仍须回到主调。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都会运用到奏鸣曲式,因此统称为“奏鸣曲”。在古典派出现以前,“sonata”这个词泛指各种器乐曲,不可混同。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

绝对音乐是仅仅凭借音乐本身的美学结构创作出来的音乐,主要指古典派平易近人的合理主义音乐。而以浪漫派的柏辽兹为代表的标题音乐,则以主观情绪、文学、绘画为主题,与古典派的合理主义音乐相对立。标题音乐的代表作是柏辽兹所作的《幻想交响曲》。

乐剧

活跃于浪漫派后期的瓦格纳将韦伯、柏辽兹等人的管弦乐法相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综合性艺术——“乐剧”。乐剧是文学、戏剧、绘画、舞蹈等艺术在音乐上的融合,瓦格纳曾亲自负责过其构思、台本、作曲、舞台布置、演出以及导演。乐剧不见终止痕迹、绵延不绝的“无终旋律”以及极度运用半音阶和不协和音的“特里斯坦和弦”,对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破调性的束缚

调性音乐即旋律、和弦与主音间具有从属关系的音乐。特别是18—19世纪的欧洲音乐基本都是调性音乐,其和弦法则和旋律的行进都要受到调性的束缚。大概是从在音乐表达上较为主观的19世纪时的浪漫派起,开始频繁运用转调等手法使得调性逐渐模糊,随后,德彪西在保留主音的基础上开创了不受调性束缚的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又进一步创作出了不确立主音的无调性音乐。

新古典主义

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音乐。新古典主义是对瓦格纳主义、浪漫派以及之后的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音乐等主观主义音乐和模糊性音乐的反动。他们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古典派和巴洛克时代的客观性音乐,试图使用现代的创作技法复兴古典音乐,布索尼奠定了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基础,斯特拉文斯基提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此外还包括六人团和兴德米特等指导性作曲家。

十二音音乐

1921年,致力于推动无调性音乐发展的勋伯格提出了自创的“十二音技法”。该技法平等运用八度音中的12个半音,由作曲家自由选择各音按序排列构成乐曲的“基础音列”。“基础音列”还能以转位形式、逆行形式和逆行转位形式出现,从而形成四种音列。勋柏格的两个弟子贝尔格和韦伯恩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作曲技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音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