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微信
  • 精选
  • 会员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微信小程序

2019年1月11日  来源:笔记侠 作者: 提供人:mastera0......

三、微信小程序

上一次这么长时间的演讲,是在腾讯的8小时演讲,当时预计3小时,后来讲着讲着就变成8小时。但今天不会有8个小时,大家放心。

我自己很少一个人讲话超过1小时,平常和大家开会都是对话式的。

刚才讲了微信的原动力,下一个主题是围绕小程序的看法。

现在有很多公司在做小程序这样的平台,3年以前我在公开课讲小程序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当时只是一个应用号。

但是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参与了小程序,我觉得这样很好,我也不担心这种竞争,虽然大家都叫一个名字“小程序”,可能一些代码的接口都是一样的,但我并不担心。

我觉得每个平台的团队的性格、能力都不同,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动力。

如果只是借由小程序做流量的载体,我觉得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都不会长久。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小程序是为了让更有价值的人得到回报。

我们不只是让小程序来体现流量的价值,这和我们的原动力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小程序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当你明白了我们的原动力,就能够明白我们的做法。

如果不去中心化,我们自己垄断几个小程序和小游戏,看起来腾讯可以从中短期获利,但是我们的生态就没有了。

即使是腾讯投资的企业,也要遵循平台的规则。

我们看中平台的健康度,不只是扶持自己的产品。

国内第二大游戏公司也想来做小程序,但是担心他们做太好了,我们也来做,最后把他们灭掉。我说他们想多了,我们不会为纯粹分发自己的游戏来干掉你。

我们需要澄清一下,哪怕是我们投资的公司,我们也不会倾斜他们。

我们团队今后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以做到一视同仁。

1.小程序的酝酿

简单回顾小程序。

当时我们做得很出格的一个事情,是在还没有产品的时候,我们就发布了,这并不是腾讯的风格。

当时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给自己和团队一个压力,就是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不给自己后路。

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有一年我们在公开课说要推出小程序的时候,我当晚和我们团队讨论的不是未来有多好,而是未来都有哪些困难会让我们做不下去。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我们为什么认为它是一定可以做到的事情?

我们当时花了一个小时说为什么小程序是未来。

因为App代表要下载和安装的服务,这个体验并不好,而网页的体验也不好,为什么网页的体验不好?

大家可能不理解,但这就像为什么公众号的阅读感一定比网页好。

如果我们能够把小程序的体验做好,那么用户的体验就不会乱七八糟。

对于小程序这个事情,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它毕竟不是2C的事情,这需要我们要有耐性,我们在2、3年在慢慢培育它。

因为我们经历了公众号,所以我们担心第一波人尽量是滥用流量红利,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对用户没有价值。

今天的小程序还不能说特别成功,但它正在逐步完善中。最近我们看到很多特别好的案例,包括线上和线下的。

线下,大家会用小程序做一个店和用户的连接器。因为它还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特别多。

当年,我说,线下的小程序要通过扫码去获得;线上,是通过社交和搜索去做。

现在社交我们已经做到了。

但是搜索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我们希望通过搜索直达小程序内部的数据,然后以用户可以理解的方式触达用户。

我们虽然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很开心看到我们团队内部投入了很多资源并且做出了一些效果出来。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原来每个App是连接不起来的,但是对于小程序,我们是可以搜到里面的数据和内容。

另外,我们正在完善小程序的评价体系,比如我要搜家乡的土特产,然后出来一批小程序,你是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这个时候可以通过你的好友曾经买过的产品的评价体系。

这也是我们的团队在做的事情。

另外,大家很关心小程序找回的问题,我看到有人吐槽说能不能允许每个小程序可以发提醒通知,虽然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们不会这样做的。

不是我们不愿意去发这个通知,而是要看这个通知有什么好处。

如果单看一个产品,你觉得通知是好的,但是所有的产品都给你发通知的时候,用户每天都会收到几百条的通知,那你的小程序的通知也不会被看到。

所以单独做通知这个事情,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做的是,让用户在愿意的情况下可以接到各种通知。

不过这个方法还是会有局限性,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和重复访问,虽然我们有下拉、最近的小程序等等,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再去优化。

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不是从B端或开发者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是从C端去思考到他们可能遗忘了或者找不到小程序的。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7.0的微信有一个功能“强提醒”,大家可能没怎么去用它。

比如你的好友喊你去开会了,然后手机都会震动起来。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是更多用于线下的,比如我排队的时候,我扫一个二维码,然后我可以获得提醒和通知,我不需要去关注一个号或关注小程序。

强提醒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用于线下,或者是线上的时候,让用户通过自己设置来强提醒自己。

我们一定不会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去提醒用户。

关于小游戏,我简单从我的角度说下,从商业的角度,小游戏做得挺不错的,获得的现金收入也超出预期,但是对于这个结果,我个人不是特别满意。

我认为和我们的期望还是有一些差距,我们的期望不是获得特别多的收入,而是期望出现高质量的游戏,而不是抄袭和洗用户流量。

回到原点,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

公司并不要求我们做小游戏平台,也没有定规则要获得什么收入,而且微信也没有收入的压力,我们认为只要把服务做好,收入就会产生了。

我们为什么做小游戏平台?小游戏要走向哪里去?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什么是创意的平台?

小游戏是个载体,可以承载各种各样的创意。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有些小游戏体现了这种创意,它就像一本书,彷佛在读的过程中玩完游戏。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小学生可以用课外很少的时间开发一个小游戏给班里的同学去用。

这个小游戏是他创造出来的,是其他的同学创造不出来的。

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只是我们的收入上涨了多少,而是看到多少创意的小游戏,看到多少没有做过游戏的人来做游戏,把他的想法融入到游戏中,让大家看到从来没有看到的游戏。

我认为当我们的游戏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然后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让我们这个平台获得价值,并且给用户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这个目标挺难的,但是这是我们的期望,而不是把流量耗光。

要让小程序成为精神上的体验,这才是把一个小游戏玩极致。

四、微信公众号、

朋友圈、视频动态

下一个点,是关于公众号。

流量红利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公众平台是被自媒体用得最广泛的一个领域,最近我们做了一些特别大的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看一看”里的好看。

如果简单回顾公众号的历史,很多人利用这样发布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

我记得在最早一次公开课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公众号的70-80%的流量来自朋友圈的转发,我觉得特别好,也就是有20%的挑选机制,然后让80%的人获益。

但是几年下来之后,一个是用户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

另外,如果我们在内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续的好内容,那么对用户的粘性也会降低。

我们也在盘点遇到了什么问题。

我们做了改版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变化。

我发现,不是怎么改版的问题,改版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了阅读的效率,也就是更容易找到文章或者浏览更方便了。

但本质的问题是这些内容对他有没有吸引力。

我们盘点后发现,我们在内容的吸引力方面需要强化,好的内容才是根本。

一个好的平台自然会鼓励内容创造者创造更好的内容,相比于博客时代,当时好的博主写出的文章好像量更多。

当时的那群博主好像在现在没有变多了。

这个现象就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平台的责任应该是用一种机制让更多优质的内容产生,如果没有更多的优质内容产生,就说明我们平台做得还不够好。

最近通过打击洗稿就是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希望劣币驱逐良币。

关于如何鼓励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的重点突破。

对于优质内容,我们平台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

对于内容的形式,大家去年看到一个公众号App,当时可能寄予很大的期望,但它只是一个公众号帮助发布的工具而已。

当时我们想要发布一个App,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但是我们并没有通过一个App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但是我们的方向仍然是平台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写文章。

另外一个点是社交传播。

之前,通过分享带来阅读的占比是大多数,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比例分配。

关于社交的传播和阅读,我后面会专门花篇幅来分享。

接下来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谈过的一个点,也就是社交话题,因为微信本身是一个社交工具。

大家对于社交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什么是社交?

我这里不多解释,大家自己理解。

我其实是想说社交的起源是什么。

这个也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我的想象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果人都是一个个个体的话,是没有社交的。在群体里面,社交就产生了。

那么社交最大的诉求是什么呢?就是不被群体所排斥,否则就没法生存了。

那么他要和人说什么好,以便让人重视呢?

为了让人重视,他要有夸张的手法。这是我自己的想象。

因此我们今天在朋友圈都发一些夸张的照片或东西,然后引起重视。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以前我在知乎提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问下自己。

这个问题肯定没有答案的。但我后来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

从一个社交产品的理解来看,沟通是把你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都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而且你理解的人设和别人理解的人设是不同的,所以沟通就是为了让人理解你的人设,接受你自己的人设的设定。

表面上你在争论一个很理性的问题,但其实本质上是希望别人接受你的人设的信号。

当然,这是我们自己为了理解社交产品的想象。

如果用这个延伸到发朋友圈,那么就是你强硬地通过朋友圈把自己的人设加到你的朋友大脑中。

你的朋友圈的每一条信息都是你精心挑选过,对于美化你自己是有帮助的。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对方的最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去记录大家最真实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做了即刻视频,后来我们又改成“视频动态”。

对于取名字来说,微信一直取通俗易懂的名字:扫一扫、摇一摇,就是大家怎么叫它,就是什么名字,而不会刻意取一个名字让你记住它。

我们觉得“即刻视频”如果那么拗口,那就叫“视频动态”。

关于朋友圈,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是业内圈内的人,会看到说大家不怎么用朋友圈之类的。

大家往往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全世界的人,有一个非常火的互联网产品,后来发现活跃用户就是互联网圈子这一小撮人,而圈外人都不用它。

大家现在对朋友圈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都厌倦了,都不怎么用它。

朋友圈发布已经有6、7年,每天现在进去朋友圈的用户,它的曲线是上涨的,到现在是每天7.5亿人进去,然后平均使用10几次。

它变成所有人的基础功能,也就是每个微信用户都要去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完成了每天的基础社交。

可能你不发朋友圈,你会去看、去点赞,这就是去完成社交的任务。

朋友圈可以说是最高效的社交工具,所以才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进入到朋友圈。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这对于产品经理,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甚至6、7年里,这些人都已经长大了,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本质上,大家的社交属性并没有变化,大家在线下怎么社交,就会想到线上怎么社交比较有效。

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大家可能会去参加聚会、聊天,这样的线下的社交是很低效的,朋友圈本质上是开创了新的社交的场所,它不只是一个时间流,它是一个广场,你会每天从一个广场走过。

推特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影响了后来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腾讯也做过微博。

它有个输入框,提示你的是“你在做什么”还是“你在想什么”?推特是PC时代的东西,如果它问“你在做什么”,你肯定在电脑旁,所以它提示的是“你在想什么”。

但微信是一个手机App,是跟着你走的,不是放在电脑那边,你只能看它,所以在电脑上不会有摇一摇的,你不可能拿电脑摇一摇。

手机App是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这是本质的不同。

很早以前,人是环境的反应器,你遇到什么环境,你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如果你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而手机端,是可以对环境拍照的。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视频可以记录下真实的世界以及你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电脑做不到的。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理想,但是不真实,你不会拍太多视频来记录,拍视频不是用户的需求。

不信你看下自己的手机有多少个视频。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也不会再看。

记录和拍摄本身不是一个需求,如果我们要做一个App,记录我的人生和真实的世界,这个是做不起来的。

为了分享,所以有了视频的需求。

让一个人记录自己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好友能够看到,并且这个过程不应该类似朋友圈。

所以现在的视频动态有了0.1版本,我们就像做小程序一样,通过社交化的设计,让大家获得参与社交的好处和回报。

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和我说,他拍了一个视频动态,然后说,为什么不能永久存储?

我说这个地方是朋友圈的反面,这是拍你最真实、不一定美好的、甚至胡乱拍的地方。

他后来拍了很多,我看了很爽,因为我通过这样的视频,看到很多真实的世界,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但我不可能跟所有的用户这样说。

我们就是想让用户轻松地拍下周围的世界,同时有动力去做这个事情。现在这个事情还不是让大家足够有动力,只有让你的朋友看到,你就有这个动力了。

后续,我们会不断地尝试升级,以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

朋友圈已经变成很传统的社交了,大家在里面展示一些美好的东西,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但是在视频动态里,是展示一个真实的东西,我们有极大的耐心去慢慢推进。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我们对此为什么有这样的耐心?

因为我们确实觉得用户现在没有这个习惯,但是我们觉得未来视频会取代照片,被成为更多的载体,因为视频所承载的信息量比照片大得多。

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引导,让用户很轻松地拿起手机记录周边的世界。

张小龙 / 微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