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腾讯视频 > 腾讯 > 微信
  • 精选
  • 会员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微信的来源与原动力

2019年1月11日  来源:笔记侠 作者: 提供人:mastera0......

二、微信的来源与原动力

1.微信的来源

前面这一部分我简单讲解了一下什么是一个好的产品?为什么微信有这么多看起来古怪(当然在我看过来太正常不过)的产品理念。

所以在这里我也愿意花一点点时间来回忆一下我们的历史。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当时我给Pony写了个邮件说要开微信这个项目。这是事实。

我后来跟同事们回忆说,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后怕。

后怕什么?如果我写邮件那个晚上跑出去打桌球去了,可能我就忘了这个事情,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团队做了另外一个微信出来,就不是这样子了。

所以我觉得你的每一个突然来临的想法,可能就是你的一个灵感。

或者说,可能上帝作为一个程序员,他编好了一段程序在核实的时候,会把一个合适的想法放到你的脑袋里面去。

其实做微信的这之前,我们团队在做另外一个事情,叫阅读空间,然后在阅读空间里面尝试了特别多的新想法。

最早是阅读(博客很流行),可以在其中订阅博客。

Twitter出来之后,我们做了广播,还有可以写一段文字的地方。每天可以看到别人写的文章。

当kike出来之后,我觉得这可能代表了一个机会。我自己没有好的工具可以发信息沟通聊天,当时的想法是给少数人用的工具。仅此而已。

当时我们一个团队在做kike的手机版,当时我们从中抽了十个人做这个开发。

其中有两个是安卓开发,两个是iPhone开发,两个是塞班开发,再加两个后台,一个UI设计,再加上我自己,大概就这样十个人。

经过两个月做出第一个版本,这是微信的起源。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做出来之后大家很忐忑,不知道这个东西会怎么样。

当时微信用户量特别少,而且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微信用户量都特别少,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新产品,让别人接受不容易。

但是我们当时坚持,如果新产品没有获得自己的自然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去推广。

前五个月我们没有自己推广,只是想看这个产品对用户有没有吸引力,用户会不会自发去传播。

从微信2.0开始,增长虽然不是很快,但是是自然往上长。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可以去推广它了。

当时最害怕的是微信对运营的压力,我们并不敢通过手机的通讯录获得好友。

我们只能从QQ好友中挑选好友,成为自己的微信好友。

所以我特别庆幸当时我们没有去批量导入,而是通过用户自己动手挑选。而且我们在一个产品可以自然增长之后推广。

这两件事虽然耗时长,但是使得它在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的。

这是微信的起源。

对我自己来说也觉得特别幸运,能够和这样一款产品一起从0到现在,终于看到它到了10亿日活阶段。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从另外一些角度回顾微信这8年,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对每一个领域的思考。

这样可能会帮助大家理解微信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产品,微信未来会怎么演化。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2.微信原动力

我想先讲一下微信的原动力。

原动力是你内心深处的认知或希望,他很强大,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也要做到。

① 微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具

我把它总结为两点:第一,微信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性产品。

微信的起点,从第一个版本,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很好用的工具。

现在很多人不这么想了,这和我们的用户有关,中国有十几亿的用户,大部分用户已经习惯很糟糕的、被强迫的用户体验。

大家认为开屏广告、系统营销推荐或者引导你点击某个链接是正常的。

如果大家回到短信时代会发现,短信里面的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多。

垃圾信息多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认为是正常的,其实这是不正常的。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们就能够坚守。

我们希望这个工具是你的老朋友,我们不想破坏这个老关系。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

微信毕竟不是一个硬件产品,让你用十年八年。

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为什么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这是一句普通的话,但是改为“一个”,你就会觉得很特别。

这就是成为微信的一句特殊的话,虽然从语法上是有问题的。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微信还不是一个生活方式,还只是一个通讯工具。

但是如果在当时把微信定位为一个沟通工具,就会局限微信的发展空间。

如果使用者频繁地和他的朋友在微信里沟通,我们相信这会介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中,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一种潮流。

微信当时做了一些很大胆的突破,不是功能的突破,而是生活方式和潮流的突破。

比如扫一扫某个信息或支付,比如当你用摇一摇的时候,这都是一种接触的新方式。

当时我们这个功能放出去的时候,感觉特别忐忑不安,这是对未知的恐惧。

微信生长在手机端,它就可以做PC端不能做的事情,比如找到周边的朋友。

我们很庆幸用了这句口号,大家现在也真的在使用群、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所以微信真的可以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

但是从本质而言,微信还是一种工具。

② 微信,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得价值

我们为什么做公众号、小程序呢?这与我们做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有关。

在微信第二年,微信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

我们认为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在做完第一个版本之后,我们认为我们可能取代短信,然后就看到了当时SP时代留下的各种厂商需要给各种用户发信息的这个机会,让用户可以收到一些信息的通知,这会是一个服务的空白。

但是,我们知道短信是不可控的,垃圾短信很多,之前所有的人都认为服务信息就应该这样发的,但是我很清楚这不会带来一个有效的市场。

因为劣币一定会驱逐良币,会让市场非常混乱。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如何避免垃圾信息,让你需要的信息送达给你,从而让整个秩序更好?

可以把服务端和用户端连接起来,采用订阅的关系。

当时我非常兴奋,然后还给Pony发了信息,他当时问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就没有垃圾信息了,都是用户主动订阅的。

如果没有这个出发点,我们就会和当年的运营商一样做一个流量分发的平台。

我们并不想把自己变成SP的平台。

如果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我想那是比较短视的,不会长久的。

平台如果照顾更多人的话,就可以做得更长久,所以我们当时想要怎么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首先要去掉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以前要做好生意,要租一个好的人流量的店铺。互联网的流量很多了,那么就是帮助好的服务商触达对的用户。

我们当时举了很多例子,想着公众号出来会怎样。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如果一个盲人只会按摩,不会别的技能,我们如何通过公众号这个平台让他的顾客找到他?

他的顾客会把他推荐给其他朋友,来找盲人获得非常好的服务。

这个时候盲人根本不需要去一个好的流量的地方招揽客户,他只要做好服务就可以。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所以当时定下了一个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只有对他认可的人才会关注他。

从这样一个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沟通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是什么?

我们认为盲人按摩师在创造价值,如果不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式,盲人的价值是体现不出来的。

我们平台的目的是让创造价值的人得到价值,这是微信公众号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这种平台类型的产品,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在帮助真正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并且获得回报,这是平台的目的。

在今年,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二维码,他说现在盲人按摩师已经用小程序在招揽用户。

看到这个按钮,我们非常开心。这和我们当时反复距离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大家会觉得微信这个平台怎么有那么多的举措,其实所谓的举措都是围绕这个点展开的。

所以,做最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特别是生活方式的工具)、帮助创造者体现价值,这两个就是我们的原动力。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也不简单,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这些事情。

这两年我看到业界做了很多我看不懂的产品。

这两年很多App都在争夺用户的停留时长,这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因为用户一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我们应该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而不是把时间耗在里面。

作为沟通工具,我们要快速地帮助用户沟通。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不会出现“信息正在发送中”之类的提醒,当时我们就想清楚一点,就是你输送手机、发送手机之后,你就可以离开手机了。

你不用看它,然后等待信息的回复即可,而不用盯着手机看对方是否看了信息等等,这反而需要你花费更多的时间。

如果是资讯类平台,需要尽快给用户他要的信息,这是最高效的。

对于搜索平台也是如此,而不是推给他很多内容一直看下去。

很多用户在跟我们讲,如何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

我们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2010年互联网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单词“眼球经济”,所以当时一篇文章会被分成很多页面,因为每翻一页就可以放更多广告。

这些都不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而是在设置一些障碍。

关于停留时长,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给大家分享一下。

朋友圈从刚开发到现在,现在大家的朋友越来越多了,于是会多花时间看朋友圈的内容。

理论上来说,我的好友多了,好友发的内容多了,那微信是不是应该鼓励用户发更多的内容,然后让好友们可以看更多的内容?

从数据来看,从微信第一年发布朋友圈来看,用户平均在朋友圈发的时间是没有变化过的,不管是10个、100个还是1000个好友,他们平均在朋友圈呆半个小时。

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他会控制自己的时间,如果来不及刷,就快速地刷。

用户不会按照你的内容来分配花多少时间,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

如果用户花更多的时间,我们认为用户的社交效率就变低了。

我们不会用停留时长衡量App有没有价值的体现。

这和我对互联网的理解是很背离的。

互联网人的使命,不是让大家除了吃喝拉撒就把时间花在手机上。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微信之前有一句口号:放下手机,和朋友多见见面。

到现在,这个观点我们都没有变过。

用户要找一个小程序、看一些文章、浏览朋友圈,我们都希望他们尽可能短的时间去完成。

我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个问题,想给一个人发微信,但是忘了名字。

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相关人的联想去找到他,帮助你在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要的信息,我觉得这是我们应当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张小龙 / 微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