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说服策略很简单,但极其有力。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产生某种心态,你应该让他们展现某种与你想要引出的心态相应的行为。当他们表现出某种行为,他们更可能产生与行为相应的心态。本小节将会介绍几种关于此理念的说服方法。
得寸进尺法。该理论由罗伯特·恰尔迪尼提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说服方法。当你想要别人遵从一个大的要求,你可以先诱使让他们答应一个小的要求。因为让他们答应你的“小要求”更容易一些,而最初的遵从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暗示,他们是能够帮助你的人。当你接着拜托他们答应一个更大的请求时,他们很容易就会同意,因为他们会感到要与自己的心态保持一致的压力。拒绝那个更大的要求会与他们产生的新的心态相违背,很多人会通过答应更大的要求来避免这种不一致性带来的不适感觉。这个检验此原理的经典实验说明了很多类似的情况。
以志愿者的名义,两名研究者试着让服务的家庭接受一个相当大的请求:在他们的前院装一个大而醒目的标志牌,写着“小心驾驶”。当他们对这些家庭单独提出这个要求时,只说动了其中17%的人。
由于大部分人都立即拒绝了这个奇怪又麻烦的要求,研究者们该如何说服另一组实验者去遵守呢?在让人们安装大警示牌前几周,研究者让他们答应一个稍微小一点的要求:去装一个3英寸的指示牌“做一个安全司机”。几乎每一个人都答应了这个小要求。尽管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接受了小要求的家庭,在几个星期后研究者提出那个大要求时,他们几乎都答应安装大指示牌了。
遵从那个小要求,导致人们产生一种关注安全驾驶的心态。因此,当几周后收到大要求时,那些人就感觉到一种压力,需要去安装大指示牌来维持一致性。在遵从小要求后,“关注安全驾驶”是人们产生的唯一心态吗?假如研究者这时提出一个与安全驾驶无关的要求呢?结果是,即使是相互无关的小要求也能够导向最终的遵从。
之前那个研究中,研究者让其中几组家庭签署一份关于环境的请愿书,或安装一个写有“让加州保持美丽”的指示牌。虽然在先后提出两个相关要求时研究者获得了高达76%的支持率,但是当先后提出两个不相关要求,如先签署一份环境请愿书,或安装“让加州保持美丽”的指示牌,接着安装一个关于安全驾驶的大指示牌,研究者们差不多获得了50%的支持率。“让加州保持美丽”的话题也许不能引起什么与安全驾驶相关的心态,但是能够成功引发一致性心态反映了一个人对他生活的社区感到自豪,或是他单纯地愿意帮助陌生人。
虚报低价。除了使用先提出一个小要求来获取对下一个更大要求的支持外,你也可以从提出一个小要求开始,一旦你获得支持,你就可以扩大这个要求的范围。虚报低价是销售人员常用来影响消费者的手段。
实际上,你很可能会陷入某一汽车销售人员的销售陷阱中,这一销售策略在汽车经销商那里被使用得最频繁。你刚刚与一个汽车销售人员达成一单交易,然后他去办公室处理一些文件,而你正暗自窃喜,为自己的新车拿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折扣。实际上,销售员也许正在后面的房间中搓捻着拇指,等你慢慢沉浸于对新车的幻想中。
几分钟过后,销售员回来了,并带来一个不幸的消息:经理不同意这个折扣,需要在那个折扣基础上增加500美元。然而到那时,销售员已经通过获得你最初的支持触发了你的购买动力,最终你会在惯性的驱使下对这个扩大的要求继续顺从。你已经幻想过自己的新车,你也已经有了暗示自己想要那辆车的行为。像是木偶人在操纵木偶,销售员就是拉动认知失调的线来推动你去接受这个扩大的要求。
表明态度。与其试着让你的目标表现某种行为,以便触发一个相应的心态,你也可以通过巧妙地影响你的目标去承诺持有某一特定态度,来达到相同目标。例如,让他声称自己心情愉悦,就可以让他有愉悦的行为举止。
你该如何引起这种类型的声称呢?这比你想象的容易多了。无论何时,我们遇见一个人,第一件事就是说:“你好吗?”十之八九,我们得到的回答是“好”或“很好”。这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即使某人可能处在他生命中最糟糕的时刻,他依然会说出这些标准的答案。
虽然看上去像是无意义的自动回答,但是表面上承认自己“很好”,能够使某人更愿意去接受一个要求。一旦这种“我很好”的心态公开了,人们就会表现出一种相应的积极正面的心态,如遵守一个请求。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现在在想什么(毕竟我是一个读心者)。
你们在想,我们如此习惯于回应“好”或“很好”,以至于让这些词语失去了它们实际的意义;而它们出现得如此无意识,以至于对实际改变我们的心态产生不了多大影响,更不要说改变我们的行为和遵从一个请求的可能性了。你是这样想的,但研究却告诉我们另外的现实。
在1990年检验某一策略的研究中,丹尼尔·霍华德打电话给得克萨斯州的居民,问他们饥荒救助委员会的人员是否可以上门拜访他们,并向他们出售曲奇。在只收到这一个请求的居民中,有18%的人同意了。然而,在一些居民中,他们先被问到:“今天晚上你感觉如何?”他们回答很肯定,如“好”或“很好”,当再被问及相同请求时,有接近32%的人同意了。居民更愿意遵从,是因为他们有想要与自己积极的心态保持一致的压力。收获是:下次,当警察拉住你,一定要先问他那天过得怎么样。
应用: 如何描述YOUTUBE视频而获得浏览量
根据我对自己的读心术视频的描述,看看如何使用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及认知一致等原理,我最近使用的视频介绍(截至2013年9月),如下:
--------------视频位置-------------
想要了解更多奥秘……
我发展了一种方法能够从潜意识影响别人的思维。想知道怎么做吗?我在我的书《说服任何人》中有详细说明……亚马逊购买地址:[图书页面链接](电子书仅售4.99美元/本)
*************************************************************
我的名字是尼克·克里,我是一个专业读心者和心理学者,想要了解更多……
博客:www.NickKolenda.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ntalismshow
Twitter (new):www.twitter.com/nickkolenda
--------------描述结束--------------
看上去是很直白的描述,但是它包含了几个心理学原理,给观众更多的压力去购买我的书。
你注意到了吗?开头提出的口号——想要了解更多奥秘,与下面的描述是分开的。当人们观看视频,这句话是他们能够看到的唯一描述。为了看到其他的描述内容,人们就要去手动点击“查看更多”的按钮。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当人们在脑海中对第一个问题回答了“是的”,他们就开始发展一种想要了解更多奥秘的相应的心态,他们开始感觉到一种压力,要表现得与这种心态相一致。一旦他们点击了“查看更多”去看下面的描述,这个动作就是一个加固他们心态的行为反应,所以他们想要去了解更多奥秘的渴望就变得更强烈。
当他们看到第二问题——想知道怎么做吗?大多数人在脑海中会对此问题进行肯定的回答,这就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一致性心态。这时候,他们体验了对想要了解奥秘的人进行观念灌输的三个实例。当他们继续阅读描述,看到我的书的购买链接,他们就有了“至少点开链接看一眼”才与自己心态相符的压力,而点开链接可以看作是加强他们这种心态的第四个实例。在所有的动力推动下,人们通过购买本书来达成一致性的压力就会更大了。